新顺1730 - 第八二六章 新的天下(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既然谁都不想担“赵构”之名,那就只能嘴炮升级。
    法国要引渡华盛顿受审,因为那份法语认罪书上,写的清清楚楚,而且有华盛顿的签名。
    那英国就只能升级,说是法国人鬼鬼祟祟,像间谍一样,否则人家为啥杀你?
    两边的舆论一升级,这些消息便跟随大顺的商船漂洋过海。
    枢密院的参谋部也不是傻子,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法国人不想打,英国人想打。
    战争,只能在两边都不想打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不爆发。
    法国人不想打的原因,很简单。
    既然已经拿到了贸易上的优势,那么法国人只是追求俄亥俄谷地作为缓冲区,保证自己在北部的人参、貂皮、“东珠”贸易即可。
    法国人此时占便宜,当然不想打。
    而英国资本显然眼红,当然想打。
    根据上次人参战争的情况,可想而知,战争的主动权在英国人手里,因为英国人把握着制海权,而且人口更多。
    只有握有主动权的人,才有资格决定打还是不打。
    既然握有主动权的这一方,很有打的意思,越发高调发动舆论——对此,大顺还是非常熟悉的,前朝的衮衮诸公,的确是可以让一些弱势的皇帝不太好应对舆论。
    崇祯皇帝刚上台,还不是很适应皇帝身份的时候,面对朝堂争论,一时插不上嘴,还留下了“容小弟说完你们再说”这样的千古名句。
    能发言的人,还是有力量的,虽然不太一样,但大顺这边也能理解大致是个什么情况。
    况且,此时的英王还是个“异族”,异族为王,一般来说比较害怕这种发动战争的舆论,以为只能比英国人更激进才能不被骂。
    大顺这边眼看着这种嘴炮升级,加上刘钰一直以来都在说,要复刻奥王继承战争大顺下南洋的故事,笃定欧洲一定会打起来。
    现在,“曙光”初现。
    只要英法开战,估计很快就会乱成一锅粥。
    一旦欧洲乱起来,就是大顺夺取印度的机会,也就是皇帝梦想的印度土地税、人丁税、盐税三大税作为内帑银,全面加强皇权统治力量的机会。
    皇帝已经老了,他要为儿子留下足够的白银,和稳定的财源。
    有钱,有很多钱,未必一定能统治的好。
    但至少,比没钱穷的要上吊,更稳妥一些。
    是以,皇帝是以这种崭新的“天下”视角,夹杂了旧天下的视角,而又蕴含了新天下的视角,来做这一次南巡之事的。
    选定的时间,也非常微妙。
    选在了六月中。
    按说,六月中,往江南跑,那就不正常。正常来说,六月中应该留在北方避暑,跑江南去干啥?
    但六月中,是西洋各国的货船几乎全部到港的日子。
    法国的、英国的、西班牙的、瑞典的、荷兰的、罗刹的……
    一场盛大的演出,怕的是没有观众。
    而一场有着明确政治意义的演出,怕的是希望看到的人没来。
    所以,皇帝一反常态,选择了六月中旬这个并不是很适合去江南的日子,南巡松苏。
    举办阅舰式。
    明明,最适合搞阅舰式的地方,是威海卫、旅顺卫。
    但,在那里大阅,人家看不到啊。
    大顺决策圈的战略,是刘钰制定的,很标准的“待其两败俱伤,天朝再出兵摘果子,勾引法国出让印度‘上党归赵’,拖延下去直到英国国债崩溃”。
    大顺在欧洲组织了武装中立的贸易同盟。
    那么,怎么保证这个同盟,能够在战争期间大发横财,而让对方“暂时隐忍”呢?
    阅舰。
    把大顺海军的家底,全部搬出来,在长江口搞一场大规模的阅舰。
    以此,来警告各国,最好不要把大顺牵扯进来。
    如果大顺的商船,在战争期间走私什么的,你们最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万一大顺下场了,多不好。
    至于能不能把欧洲各国吓得就此和平?显然也不可能,现在这个情况,已经到了不打不行的地步了,上次几大矛盾啥都没解决,早晚要打的。
    大顺的战略庙算已经定下,战争前期全力发财。
    你们互相劫船,大顺没有任何意见,甚至乐见此事。互相劫船,意味着大顺即将在欧洲战争期间,独霸欧洲的东西方贸易市场。
    但走私干的太过分,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所以就要考虑让对方针对武装中立同盟不胜其烦的时候,能够压下火气,继续胜其烦。
    同时,也是给将来一些国家传递一些信号。
    经过刘钰引导的法国,此时其实很容易做出决定:是他妈继续在基本没出成绩、整天赔钱的印度折腾?还是在每年大量的人参貂皮换白银的北美,保持优势?
    虽然,刘钰说过,庙算中,英国应该扔掉印度,取代荷兰的位置,用印度来瓦解中法同盟,用取代荷兰地位的东西方贸易联络大顺结盟,在波斯湾画条线瓜分世界。
    但,现在的情况是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很大,之前就已经被刘钰以贸易制裁的方式,逼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全力向印度。
    而北美,又不交税,走私又重,实际上真不如一个加勒比的蔗糖岛屿值钱。
    相反,作为主力债权人的东印度公司,是叫东印度公司,他的核心利益在东边。
    当法国面临选择的时候,法国可以选择放弃印度,拉大顺下水,从而保住日趋值钱的北美,同时拉到一个盟友。
    可英国不可能做出此时看来这么“智障”的决定,东印度公司所有投资打水漂、股东破产来放弃印度。
    法国的东印度公司,都破产好几次了,法王可以直接召回东印度公司的人,因为法国集权很重。
    阅舰式,也正是为了让法国人在必要的时候,做出必要的让步,从而扭转整个战局的胜负。
    当然,在传统天下观儒生的眼中,这一次阅舰或者大阅军队,只是为了做给日趋重要的江苏看的。
    让已经极为重要、且扮演着财税重地的改革后的江苏,明白朝廷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哪怕再扩展一下,也就是听说告知了朝鲜国、琉球、日本、越南,以及南洋诸国,都要履行“诸侯”义务。
    天子大阅。
    诸侯要干啥?
    诸侯要带兵参加,深刻体会一下什么叫天子、什么叫诸侯。
    这本身,也是合乎礼法的。
    天子阅兵会盟,诸侯按照爵位出兵参与会盟,这本身就是古礼。
    震慑威慑,自不必提。
    但旧天下观下的理解,也就到此为止了。
    实际上能想到这一步的,已经少之又少了。
    然而,其实对大顺的决策圈而言,这一次固然有威慑一下江苏本地商贾士绅的意思。
    但更多的,还是希望取得商贾的另类支持。
    这种支持,是以大顺还未发行的国债为基础的。
    一旦若是大顺开战,商贾能支持到什么程度?
    支持到只要觉得大顺能打赢,就能继续支持,尤其是很多与西洋贸易息息相关的产业。
    如果能压到7%、8%的利息。
    大顺以盐税、垄断贸易买扑年费、毛皮贸易买扑年费等等这些东西作为利息抵押,弄个一亿两,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对大顺来说,撑下去,就是赢。
    撑到英国国债崩盘,大顺就可以宣布获胜了。英国身上还有将近三亿两的国债,财政收入的大半,都要支付国债利息。
    赢了吃肉。
    输了吃屎。
    那么,怎么让商贾对朝廷开战有足够的信心、踊跃接受比较低的利息购买国债呢?
    自然是让商贾直观地看到,大顺自己的军事力量,有多么强大。
    不但可以打赢。
    而且可以打赢。
    越直观越好。
    越简单越好。
    而最直观、最简单的展示方法,就是陆海大阅、周边来朝、万炮齐发。
    松苏的商贾和新兴阶层,知道大顺有海军,有欧罗巴的那种巨舰,甚至时不时就能看到。
    可到底有多少呢?
    其实大顺的军舰吨位,未必太吓人。
    但一旦聚集到一起,却是可以帆樯如林的。
    叫那些外行的、不知道投送距离概念、难以理解战争逻辑的商贾,在必要的时候,会有充足的信心。
    至于对商贾的提防,对皇权来说,不是没有,但也就那么回事吧。
    皇帝内心一直确信一件事。
    不管是盐业,还是海贸,越大,越好管。
    分散经营,要靠高端的统治术。
    大而聚集,只要朝廷不崩,三个狱吏、五个厂卫,就直接能解决。
    在大顺这种地方,皇帝从来就没考虑过所谓的财阀夺权之类的可能。
    别看现在大顺这边的纺织业、盐业、海外贸易业有几大所谓的财阀巨头,其力量在欧洲小国或许足以呼风唤雨,然而在大顺的皇帝看来,两个厂卫就能解决——当然,按照正确叫法,大顺没有厂卫,那叫孩儿军。
    大顺有大顺继承的传统和历史逻辑,至少在皇帝看来,是这样的。
    刘钰也认可,只不过他不觉得蕴含狂暴力量的是这些大商巨贾,而是他们反面的另一支力量——以史为鉴,自然也就触到了皇帝的盲区。
    不过皇帝对这些大商贾的看法,是正确的。他们就是个屁,几个厂卫就能解决的人而已。
    反倒是,如果不弄成这种大型垄断公司的模式,那反倒需要极强的控制力、统治术。
    比如盐。
    盐政改革之后,在皇帝看起来,管起来可比之前容易多了。
    小而全面发展勃勃生机的工商业,以大顺的控制力和统治力,确实也管不太明白。
    管十万个分散的小的,和管几个集合的大的,哪个容易,是不言而喻的。
    是以威慑的确是有,但对江苏商贾和新兴阶层的威慑,还真排不在前面。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