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 第七七零章 恶龙残影(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script type="8fc5eb5b5f30e295252c013d-text/javascript">show_htm2();</script>
    人的正确思想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至少在货币到底是什么、该不该货币贵金属化、该不该复征实物税的问题上,明末这些启蒙学者是通过社会实践、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比较符合直观逻辑的想法。
    盛世主动打开大门交流,和那种已经落后之下被人敲开大门被迫交流的很多想法、逻辑,真的是完全不同的。
    后世的人,觉得一些正确的东西,此时的人并不觉得正确。因为……因为对面好像也没强到哪去啊,此时也就那么回事吧,凭啥对面的一切都是对的?
    这里面终究还是类似那个“儒学是不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问题。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来其中的区别。
    比如大顺放开和欧洲的交流,刘钰要发展海军,天文学是航海术的前置科技,所以大顺恶补了天文学的最新发展。
    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个问题,比如说关于天文学里面的一些知识,如赤极、黄极这样的概念。
    而大儒们肯定是要解决“西洋人知道,我们居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这是基本的骄傲。
    所以,所谓自汉以来,畴人不知有黄极,西人入中国,始云赤道极之外又有黄道极,是为七政恒星右旋之枢,诧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所未有。遂有大儒曰:西人所云赤极,即《周髀》之正北极也,黄极即《周髀》之北极璇玑也。《虞书》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盖设璇玑以拟黄道极也。黄极在柱史星东南,上弼、少弼之间,终古不随岁差而改。赤极居中,黄极环绕其外,《周髀》固已言之,不始于西人也。
    就是说,天文学这种知识,是科学。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一些人惊诧于六大经书里居然没有记载。
    而骄傲的人,就需要证明,说不是没有记载,是你们根本不懂先贤到底在说什么。比如“璇玑玉衡”这句话,其实说的就是黄道极,这是做了个比喻。《周髀》里已经说过了,只是你们不懂其深奥,胡乱瞎理解而已。
    这是不是好事呢?
    当然是好事,因为现在的大顺,不是被人打到哭爹喊娘,觉得敌人不可战胜的时候。
    得多脆弱、多没底蕴的文明,被人超越一点,就吓得觉得要全面反思,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人种问题,甚至最大的幻想都是觉得自己可以当二等人,至少比黑种人高一等的程度。
    这种考据式的贴合追赶,当然是好事,可以在科学问题上,尤其是数学、天文学、代数学等问题上,无缝贴合地追赶学习,并且极大地抵消了抵触情绪。
    但在数学、天文学这些“理工科”范畴之外的东西,那就不一样了。
    且不说,现代化,是一种全世界共同摧毁旧时代残余,共同取其精华搞出来的一套东西。
    只说治国、理政、经济学、赋税制度、殖民、工商、政治学这些东西,这和数学天文学还不一样,凭什么就叫此时的骄傲的士大夫,觉得这些东西就是正确的、对的呢?
    况且,对面这时候其实也就那么回事,也没见得有啥过于高明的理论,甚至很多此时现有的理论是根本无法解决大顺面临的困境的。比如所谓的自由贸易理论,哪怕是原本历史上,亚当斯密也在对华贸易问题上,采用了取巧的方式给出了个特别解释。况于现在,刘钰都开始与荷兰买办合作,到处走私的背景下了。
    船坚炮利追上了,克里米亚战争之前,所谓工业化带来的差距,也就那么回事吧。追上燧发枪、调整好税收制度、解决炮兵技巧,凭着体量,当个压路机是没问题的。
    所以也就造就了刘钰和林敏关于盐政改革的分歧,或者说刘钰和大部分大顺官僚、士大夫之间在一些问题上的巨大分歧。
    而大顺的主流思潮,源于对前朝那条恶龙的反思,前朝的残影至今笼罩在大顺的头顶上。
    这种残影的笼罩,类似于宋极力避免唐末藩镇武人乱政的教训,搞出了一个宋。
    明到底因何而亡?
    明亡时候,士大夫们是进行了集体反思的。
    反思的一个结果,就是相对心学异端的反而动之,最终引发了崩塌式的对理学的反思。
    而在治国理政上的反思、经济制度上的反思、税赋制度上的反思……这些反思,不是凭空的反思,而是针对大明末期的种种乱象的反思。
    国祚近三百年,哪怕后世,三百年的时光,也足以湮灭很多东西。
    况于此时。
    明末的反思,更多的是反思明中晚期的种种乱象。
    归结于一条鞭法的。
    归结于横征暴敛的。
    归结于白银货币化的。
    归结于税收制度的。
    当然,也包括盐政制度、货币制度、税收问谁收、工商业发展等等。
    但要注意的是,亚当斯密生活在英国,所以他在手工业已经发展的英国,写出了国富论;而法国那群人生活在法国,所以法国大革命之后,搞出了雅各宾土改。
    明末士大夫的种种想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社会实践、历史演化、以及那根深蒂固的无处不在的融化在躯体里的仁义道德所凝聚出的。
    刘钰说他的想法对,他怎么证明?
    若是后世,被人甩飞了,拉开了巨大差距了,可以靠“开眼看世界”来证明。
    那么,现在呢?现在他的想法,怎么证明是对的?
    此时的古今中外,并不包括未来,所以没法证明他是对的。
    而在盐政改革问题上,他能够获得皇帝的支持、并且最终获得了改革派的妥协和一定程度的支持,应该说,还是源于主流士大夫对前朝的反思。
    但这种反思,又注定了与刘钰只能做短暂的同路人。
    因为,包括后世盛赞的王夫之在内,他们对前朝的反思,很多是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是一种皇帝根本不知道该怎么治国导致完犊子了,要是按照自己想的去治理就会很稳固的心态。
    仍旧是出于“王者能臣天下之人”、“以小人养君子乃天之制也”、“百姓、禽兽也、非人哉”的角度去思考的。
    而黄宗羲反的,可不是反君主制,反的是君主专制,取而代之的,则是“士绅阶层对其余阶层的专政共和,加儒家教区制”,搞半封建制,学校作为最高立法机构和监察机构。
    所谓: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于学校。
    学校里的人,又怎么选呢?
    郡县学官,毋得出自选除。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
    道德规范呢?
    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相其礼以革习俗。
    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异端思想呢?
    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
    非要说这是以民为主,或者非说这是代议制,倒也不是不行。
    但着实是有点被人打上思想钢印之后,先认定什么是对的,然后再往回翻说,然后穿凿附会的感觉。
    如果说,是自己这边确实没机会自发进入现代化了,最终自我安慰式的幻想,从这些想法里找只言片语,去寻求答案,是可以的。
    或者说,已经落后了,从先贤的言论中寻找似乎和对面那些东西一样的理论的时候,也是可以拿出来的。
    但是,如此时的大顺,靠这一套东西,真的能够完成转型吗?
    对明末乱局的反思,得到的是一个避免明中晚期乱局的主流反思思想,如同宋之余唐末五代,但能完成毁灭旧时代的使命吗?
    前朝犯的错误的反面,一定就是正确的吗?
    恶龙残影下催生的诸多想法,倒也未必都是坏事,但如果完全按照这个套路走,肯定是试都不用试,必然走不通。
    譬如王夫之的赋税观,认为不应该收资产税,也不应该把土地评为上中下收税,而是全国统一,全部“摊亩入丁”,全都按照人头税征收。
    譬如其劳役观,认为两税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都是恶政。应该退回到租庸调制,而且,税要轻,役要重。
    税轻,展示出来天子不认为粮食、财富是好东西,这都是垃圾。
    役重,展示出来天子认为民力才是好东西,体现了天子对百姓的重视,以民为本嘛。
    并且得出结论,如果税轻、劳役重的话,那么天下就没有懒人了。因为种地还是不种地,大家都要服劳役,那么大家为什么不种地呢?
    以及,如果取消土地评级制,统一税率,或者按照人头征收。那么,所有人的税都是一样的,你穷肯定是因为你懒,你就会努力种地,而且努力把烂地种成好地。
    还有比如针对明末的土地税地方上收的离谱,以及农民军均田的想法,而提出的不用均田和限田,只要降低赋税,土地就不会兼并了。
    这或许算启蒙思想,肯定是没错的。
    但是否符合国情呢?应该说,也是符合的。
    至少是符合明晚期的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反思。
    毕竟,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根据现实和历史,得出的可能是阶段性的结论——若一树,五千年不开花不结果、五千年后年年开花结果,那么人类判断这棵树不开花不结果,就是正确的。
    就明晚期的魔幻程度、征税横征暴敛、基层胥吏狂欢、赋税全压在土地上的状态,这种看起来真的很没谱的反思,其实真的不能算错。
    当时眼前太黑了,被当时过于黑乎乎的眼罩蒙蔽了双眼,觉得光明就是单纯的白色而已。很正常。
    只是特定时候的反思,未必真的可行。<script type="8fc5eb5b5f30e295252c013d-text/javascript">show_htm3();</script>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