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 第六九七章 缺陷
<script type="d62af3fea5e6abf3d49913a3-text/javascript">show_htm2();</script>
陕西商人的这番感叹,其实说不好听的,也算是一种“失败者”的觉悟,有那么点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意思。
但细究起来,道理却也说得通。
两淮盐商整天埋怨报效太多,可实际上如果没有朝廷给予的行政支持垄断,真就如这陕西商人所言。
报效也需要资格的。
一般人,哪有这个“报效”的机会?欲求报效而不得。
其实都用不着川南盐,另一个时空的残顺的“革命老区”夔东,就能瞬间把湘楚销售区抢占了,让两淮盐一斤都卖不出去。
除非达成了蒸汽船和晒盐法这俩前置科技。
对此刘钰也只是笑笑,并不接话,他明白陕西商人是想要湘楚销售区才说的这番话,但这时候他可还不想露,还差几个月。
真话不想露,可有些话却可以提前说清楚。
“把盐政衙门放在川地,就不要想了。便是蜀地多盐,难道多的过大海?况且来说,就现在川盐的产量,就算朝廷真的给你们机会,你们把握得住吗?”
陕西商人心道,产量这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没有市场,我们产那么多盐做什么呢?放在那赔钱?
只要有市场,就凭现在的组织手段,和这铁牛之力,二三年内,必是盐井遍布。
若真能将湘楚盐区交给我们,只怕自贡的盐井,三五年就能翻十倍,由如今的七八百,狂涨到七八千深井。
只说产量,这心里自然难免还有些不服气。
“国公,某也不是夸口。如今这种手段,资本充足,技术也不缺,只要几年时间,产量便能翻几番。”
“关键的,不是我们能不能产出这么多盐。”
“而是,我们产出来的这么多盐,能不能卖出去、朝廷允不允许我们卖。”
“国公要只是担忧产盐,实在大可不必。”
说罢,他又将手里的发展规划小册子恭恭敬敬地举起道:“这几个规划,解决了三件事。”
“一个是我们头疼的地租。”
“一个是煮盐的煤。”
“另一个就是令出多门,地方克扣等,若国公这边派人来管,令出于一,国公想要多少盐,我们都产的出,只要价格公道。”
对此说法,刘钰冷笑一声。
虽然皇帝担心的,是川盐能否在三年之内保证湘楚市场的稳定供应。
但刘钰对此丝毫不担心,他冷笑自有别的缘故。
陕西商人见刘钰冷笑,不解其意,小意问道:“可是小人有哪些说的不对的地方?”
刘钰呵了一声道:“就说这黔盐之事,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朝廷现在可以让川盐入黔了?或者说,为什么这几年黔地的盐,大多都是来自四川的?”
“而黔地的滇盐、粤盐,这几年几乎都绝迹了?”
“这是因为来四川贩盐的,就比在云南、广西贩盐的聪明?伶俐?诚信?还是因为别的?”
陕西商人想了想,说道:“因着川盐便宜,价更好。”
刘钰拍手道:“那么,川盐为什么便宜?之前为什么不至于让粤盐彻底没了销路?”
半晌,陕西商人也给不出个子午卯酉,刘钰道:“我来告诉你。”
“朝廷如今要让川盐入黔、滇。你们也算是坐享其成。可我问问你们,在此之前,你们为此付出过什么努力没有?你明不明白,如今川盐入黔的基础,靠的是什么?”
“靠的,最是朝廷嘴里一句政策吗?朝廷说想到太阳上,难道就能直接到太阳上?”
“你们只说产盐、产盐。若论产盐,山东、长芦、营口,哪里产盐不容易?”
“我说你们坐享其成,你们莫要不服气!”
先被破了防,又被一通贬低,陕西商人静静听完刘钰的贬低,心里彻底服气了。
确实,很多政策,不是只靠朝廷一句话能解决的。
说的更明白点,川盐入黔的前提,是和盐一点关系都没有的铸钱、军改、外贸。
大顺经济恢复,要铸钱,要铜要铅。
云南铜,占了大顺除日本进口外全国铜产量的七八成。
贵州铅,占了大顺除日本进口外全国“铅”产量的七八成。
这里的“铅”,其实包括两种东西:铅和锌。
怎么把云南铜和贵州铅,运出来、运到京城去铸钱?
只能修金沙江水道、修贵州那些河流的水道。
这也是朝廷被逼的没办法的事。
前朝纸币的崩盘有阴影,日本那边又开始限制贵金属出口。
逼着大顺不得不开发云贵,来缓解货币不足的现实。
铸钱本身就有大量的消耗。
而随后的军改,外贸等,对铅、锌的需求更是猛增。
此时欧洲的黄铜,可以说,百分之百都是中国血统,因为普鲁士柏林科学院刚刚才完成了实验室制锌,而大顺这边早就不知道生产多少年的锌了,绝对的外贸拳头产品。
大顺军改之后,精锐海军的炮,要用黄铜。步兵训练,要用铅。海军的各种仪器,如量角器、六分仪之类的东西,也都需要大量锌。
大顺在刘钰为大顺“筑基”的这二十年间,在刘钰根本不关注的地方,也完成了这一次盐政改革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年间,在刘钰没关注的地方,大顺朝廷前后投入了大约400万两白银——如果服徭役的百姓也折算钱的话。当然如果他们算成零成本,那也没花这么多。
主观上讲,大顺朝廷花这些钱,和为改善民生之类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所谓皇帝仁义爱民,都是扯淡,朝廷若但凡有这么点想法,就不可能干出来运河旱季抽水不准浇地、涝季排水淹庄稼、默许不堵南边的黄河决口保运河的事。
只是因为铸钱军改等,被逼出来的。
可客观上讲,这些河道的修缮疏通、清理险滩等,也确确实实使得两岸的百姓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期间,共整治了百余处金沙江的险滩,靠着火烧礁石浇水碎石等方式,基本保证了金沙江的河道通畅。
云南修建了罗兴渡河道、川黔两省合作开凿了仁怀到茅台的河航道。
这些基础建设,才是川盐入黔的保证。
才是这几年,彻底让滇盐、粤盐完全退出了贵州的关键之关键。
没有这些基础建设,朝廷的政策就算设计的再完美,那也是一句空话。
刘钰的意思便是问,在这期间,这些陕西商人可出过一分钱没有?
可主动提出来要修河道、修过三峡的拉纤路没有?
可主动想过,想要做大、发展自己的产业,应该投资修路之类的?
埋怨着朝廷不给机会,那么有没有琢磨着自己主动开发市场,为盐业运输做好保证,从而水到渠成?
走私之前从来没断过,这些开盐井的都有参与。他们能花大钱给关二爷修庙,给当地捐学校,给寡妇捐钱,给乞丐施舍,有没有想过主动修一下航道,哪怕是方便走私?
没有。
陕西商人赚了钱,只干三件事。
投资盐井,这算是进步的。
典当行、放高利贷。
以及,买地、囤地、收租子,在收租地做善事。
刘钰嘴上说的是“川盐入黔”。
实际上,实在铺垫明年三四月份的“川盐入湘楚”。
大顺能走长江航道运铜、运铅,川入湘楚的航道,也能走。
就是事故率大一点,铜料的沉船率10%左右吧,不算太高。
毕竟一来铜沉,吃水深。
二来,说是沉了,是真沉了还是假沉了,朝廷一看耗损率才10%,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卖盐的整天沉船要加斤、运漕的整天沉船要加派,10%的沉船率而已,这在大顺实属于“低损耗”了。
如果只是川盐入湘楚,现在交通问题也不大。
刘钰提这个,主要还是为了将来考虑。
他很清楚大顺的特殊性,扶植起来的资本集团,必须要提前就拴上链子,或者在绑一个棍子上的胡萝卜。
在大顺,扶植一个资本集团,很容易。
而比扶植更重要的,是提前控制和引导。
决议扶植陕西资本垄断川盐之前,必须要想到结果。
四川是个好地方,进去就不容易出来。
不管是军阀、王侯,还是资本,都是如此。
真把湖北、湖南、贵州的盐业市场全都交给这群人,就凭食盐业的资本积累速度,大把的钱都憋在四川,那乐子可就大了。
皇帝前一阵还跟刘钰吹嘘的“桃源之地”,用不了十年,就得爆发式兼并。
这和两淮盐业资本不一样,两淮盐业资本,刘钰两套组合拳砸下来,直接砸崩。
砸崩之后,资本可以去苏北垦荒。
可以去南洋。
可以去海外。
甚至可以去虾夷等地捞海鲜卖俵物。
现在他要扶植川盐资本集团,就先要考虑扶植起来之后,快速积累的资本往哪走。
因为历史已经告诉了刘钰,如果啥也不管,旧社会的资本集团,会把积累的资本投在哪。
土地。
高利贷。
典当行。
而且盐业本身就很特殊。
既选择了产、销分离,官运商销,那么,这个资本集团的“锐气进取”期,最多也就十年。
因为盐不是可以无限增产的东西,市场就这么大。
前期,因为产量不足,会有一波锐意进取的阶段。
包括且不限于采用新技术等等。
一旦产量达到市场饱和之后——这玩意儿,和海贸集团不一样。
海贸集团可以保持很久的锐意进取,因为每打下一处市场,就能获得一份利润。
盐商集团,进取有什么用?或者怎么进取?
进取,能让百姓一天吃一斤盐还是咋的?
川盐的极限也就是川藏黔鄂湘,它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去山东海边卖四川盐。就历史上大英登基为天子极盛之时,雪山的奴隶主可以用英国的柴油机、可以用英国的留声机,但他们吃的可不是伦敦盐,还是本地川盐。
是以,一旦市场饱和,陕商资本集团就会迅速反动堕落。
其堕落速度,是远比松江府那边的资本集团快的,因为他们进取毫无意义,市场饱和之后,那还进取什么呢?<script type="d62af3fea5e6abf3d49913a3-text/javascript">show_htm3();</script>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