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 第六一二章 南洋大开发(十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许多年后,当两淮苏北渐渐摆脱了极端农奴化的困境,人们不再迫切下南洋时,传唱起了一首名为《无向南洋浪死歌》的歌谣。
    第一批历经了下南洋苦难的人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总会想到那个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下午。
    劝君莫要下南洋,南洋恰似鬼门坛。千个人去无人转,知生知死都是难。
    百般道理微末处,赚钱吃屎都艰难。中介只说南洋好,赚钱如水一般舀。
    口似表子嘴一张,亲朋不可信其言。到处骗惑人来去,心中只赚中介钱。
    千个中介无好死,分尸碎骨绝户延。几多人来信其谈,抛却坟墓与祖茔。
    光棍单身还做得,无个父母家眷连。涓定吉日与良辰,弃屋离乡泪连连。
    南洋远于万里外,做工劳作顶船钱。家眷妇人船倍价,各人路银记心田。
    大船还在港口据,又等好风望好天。也有等到二三月,期间吃住做工还。
    顺风相送倒容易,不到一旬至南洋。踏上爪哇就知惨,先见坟堆三百联。
    各人打算寻出路,或是雇工或长年。可比家乡卖牛马,张嘴看牙敲骨镰。
    少壮之人价稍高,一月算来银两钱。四十以外出头岁,一年只堪算半年。
    自己无帐任蚊咬,自己无被任冻寒。欲求己身衫裤换,只能记账买布缠。
    年头算来年尾去,算来又欠雇主钱。欲走奈何账未还,再做一年二两钱。
    大年三十人祭祖,心中想起刀割般。上无亲侍下无子,就在主家过大年。
    初一歇到初四止,除扣费用钱一千。抢劫不过亦如是,南洋各处尽皆然。
    人讲南洋出谷米,亲自食来泪汁咸。一餐饭无百粒米,全是木薯南瓜填。
    木薯烧心难入口,依旧吞得下喉咽。食得多来怕胀死,食得少来力活难。
    妻女若随无事做,无奈接客以换钱。野夫入屋丈夫接,屋外只坐乌龟禅。
    不论男人并妇女,每年千万入植园。千误万差在当时,不该信人闯南洋。
    李陵误入单于国,心怀常年汉江山。我今至此也如是,黑发及为白发掺。
    心中欲逃无盘缠,做工一年又一年。三年船资十年债,十年老去仍欠钱。
    归家若说南洋好,必是花娘表子言!叮嘱乡亲并父老,切莫信说南洋好。
    每有子弟非要来,乱棍断腿锁屋还。一曲悲歌句句实,并无一句是虚言!
    这当然是很久很久之后的歌谣,唱出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事实:他们去南洋,就是实质性的债务奴隶,只是大顺不准有奴隶,于是不能说他们是奴隶。
    一辈子都还不完说好三年船资的债务,其实也有些夸张,但也只能算是略微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距离造谣倒还差了挺多。
    雇主总有各种办法,叫你欠钱。
    之前邦加锡矿上的手段有的是,那都是可以借鉴的“优秀”管理经验。巴达维亚糖厂虽没了居留许可证问题,但只要思路对,总能发散思维想出新手段。
    每年若能余下钱,那简直可以算作是会计瞎了眼了。
    木薯里面有氢氰酸,他们不知道原因,只是知道木薯不能多吃,吃多了会死。
    但于现在,他们既不知木薯是什么,也不在乎吃了会不会死。挨饿的时候,粪坑里捡到的烂地瓜,已经完全乌黑了,苦的叫人直干呕,也没说吃了就都死了呀。
    此时此刻。
    这些灾民并不知道在南洋等着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命运。
    只是凭那些“人贩子”舌灿莲花的语言,早已经因为绝望和常年天灾而无神的眼珠,重又有了人的光彩。
    当然,这时候的“人贩子”,和许多年后小农稳固时出现的“中介”,并不是一种人。
    但这时候说的这些话,和将来要说的那些被称作“必是花娘表子言”的话,也没什么区别。
    “去吧!南洋可是好地方。那里的大米,一年能种三季,只要撒上点种就能收。”
    “也根本不用去考虑这个时节、那个节气。你在这,春上一场寒,错过了节气,今年就完了。可到了南洋,什么节气、什么日子,都不用记。”
    “去了就干三年的活,顶坐船过去的船资。干完三年,债还清了,到时候愿意继续干,就继续在种植园里干。”
    “不愿意干了,那就再干几年,攒下资本。买点地啊、自己种点啥。只要有力气,那里的一亩地顶这里十亩,难不成还能饿死了?”
    “而且,干个几年,主家给你们存着钱。到时候,分给你们一块保证饿不死的地,哎,到时候你们自己盖个小房子……南洋那可暖和啊,破树叶子遮着雨就比这里强。完后自己种点什么,够自己吃的。缺钱了,就继续在种植园里做几年工。”
    “你们吃过椰子吗?你们吃过菠萝蜜吗?你们吃过芒果吗?南洋那里,满山都是,就算去山里捡这个吃,也能饿不死。那菠萝蜜的果子,就像是白糖……呃,你们没吃过白糖,那苞谷秸秆总啃过吧?比那甜的多……”
    “去了那,好好干几年,房子、媳妇、地,啥都有了。就算娶不着咱汉家女,找个当地的夷女,那也不愁。”
    “夷女一样能生娃。该有的洞都有。”
    人贩子唾沫横飞地讲着南洋的种种好处,没有什么高超的技巧,只抓住两件事。
    现在。
    未来。
    现在吃饱。
    未来希望。
    现在吃饱是奢望。
    未来希望在眼前。
    许多年后,当《无向南洋浪死歌》唱起的时候,两淮地区的社会形态、小农生活,已经和现在很不一样了。
    而现在,即便如同后来这浪死歌里唱的那般,对这里的人来说,那也是充满希望的生活。
    至少,比现在要强。
    这些百姓从出生到现在,上一次感受到“希望”的感觉,还是小时候饿的时候哇哇哭,母亲会哺乳自己。那可能是他们这辈子为数不多的希望大部分时候能满足的一段日子。
    从那之后,一直到今天,才算是又一次在内心燃起了一种名为希望的火焰。
    他们不在乎椰子还是菠萝蜜,甚至丝毫不关心比苞米秸秆甜许多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在他们的想象中,或许就是橡子、柿子之类的东西。不管是不是真的好吃,只要是满山都是,那就饿不死。
    而且那里居然没有冬天,不用考虑四时节气。不用如这里一般,一场秋雨、一场春寒,一年的收成就剩不下多少了。
    活着,比什么都强。
    更更更重要的,便是只要去了南洋,这边欠老爷的印子钱,一笔勾销。这一点是官府作保的,虽说是把债记下,按照《大顺律》,最高额两倍做账目,日后偿还。
    但一个个都想着,还钱?还个屁!
    便是这一点,就足够他们愿意去南洋了。
    虽说按照他们粗浅的认识,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那边的老爷也未必就比这边好多少。
    但想着,这边都他妈这样了,再差能差到哪里呢?总不能吃人喝血吧?
    不远处,阜宁县县令看着这些被鼓动起来想要去南洋的灾民,心里想的却是另一件事。
    他是个还算是有些良心的人,觉得让这些百姓有条活路当然是好的。
    如今朝廷蠲免,日后据说要行深入的一条鞭法,募役做工,这杂役可免除,再加上几乎年年蠲免,自己这个县官其实也就是个“救灾指挥者”。
    别的县官还要琢磨琢磨,怎么把今年的国税收齐。他在这里干了五年了,就一年没有蠲免,但税却也减半了。干县官干到没有实践收税的程度,也足见这地方的悲剧了。
    如今让这些百姓去南洋找活路,还不用县衙出钱,当然是好事。
    但好事之后,节度使下书给府尹、府尹下书给他,示意“佃、主之债不可阻碍下南洋之事”。
    不管是节度使,还是府尹,都没明说这些债一笔勾销。
    就给了一句“不可阻碍”这么四个字,看上去是要个县发挥,但各县能怎么发挥?还不就是赖账?
    一头是国公、都督、节度使、府尹;一头是本地士绅。
    选哪边,这也不需要选。
    无非官大一级压死人,没头没尾的只说什么不可阻碍,却又不明说怎么办,这在官场内也属正常,县令早已习惯。
    唯独真正担心的,还是今年的债免除了,明年士绅不放贷了,怕是要出大事哦。好在能指望的,也就是国公的信誉,真能把这青苗贷办起来。
    否则,怕是自己这乌纱帽就要不保。
    不出事,怎么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出了事,府尹说我就说让你们不可阻碍、自行解决,可没说让你们弄得士绅不肯借贷啊;府尹说完,节度使也能这么说。
    一头是赌刘钰守诺,要担责任;一头是成千上万的百姓,苦的久了。
    能做到承担这个看起来风险不高的责任,已经算是官场里数得上来的好官了。
    人贩子在那处置灾民和百姓,县令则要应对县里和这些人有债务关系和租佃关系的士绅。
    有关系的都请过来,阜宁县县令只劝道:“这些事,只当是你们助捐了。”
    几个士绅看了看供灾民躲雨的简单窝棚,心道这些人在这里避雨的窝棚,我们还出了些钱呢,这怎么还助捐两次?
    再说了,助捐,朝廷还给表彰呢。这回钱明显是要不回来了,说什么日后若有命活着必定还钱,那还还个鬼啊?
    官家却不知,有些事能做一次,却做不得第二次。今次做了,日后管叫官家好看!
    心里虽这样想,诸多怨,可毕竟也不敢说出来。朝廷的中央集权还没崩,还管得住这里,前几年刚出了一个大案,朝廷的态度在这些士绅看来,很是讨厌。
    但碍于朝廷现在手里有钱有兵,却也只能把这股子怨气埋在心底。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