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 第二二三章 裁撤与移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海军的事,可以胡搅蛮缠当先知,陆军的事就大不一样。
    海军、海军,更多人的心态就是搂草打兔子。
    再不济,还有一支可以防护海疆的海军。
    从无到有,大多数时候比在旧制度上改革容易。
    陆军军改面临的问题就太多了。
    首先一个最严峻的问题,裁撤旧军,编练新军,裁撤的旧军怎么办?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前朝的教训在这摆着,太祖皇帝当年现实被裁撤了邮递员,然后下岗再就业当兵,结果不发军饷,于是反了。
    经验在这摆着,不可能不去吸取。
    大顺整体上是募兵制,这没有问题。
    这时候复辟征兵制,那纯粹是想亡国。
    谁当兵?谁不当兵?都当兵,两亿人口的征兵制,在这个时代是要打天顶星人?
    不是都当兵,那是富人当兵还是穷人当兵?征兵搞成《石壕吏》,亦或是拉壮丁?
    穷人征兵,那是要把一家老小都饿死;自耕农当兵,那是加速自耕农的破产和土地兼并;富人当兵,有的是办法偷天换日。
    征兵制没戏,至少在土地改革之前没戏。而土地改革,比军改要难十万倍,为了军改去搞土地改革,就像是为了烧开一壶水先去把太阳抓到身边一样。
    鉴于前朝不给当兵的发军饷的经验,相对来说,大顺的募兵制发的军饷还是够生活的。
    尤其是贫民子弟很踊跃地去当兵,混口饭吃。
    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
    老百姓的生活不是那么好,当兵是条好出路。
    既然当兵是条好出路,而且大顺对士兵还算不错,最起码还有勋位待遇。于是当爹的要是没攒够当地主的钱,当然是希望儿子接替自己的位子,继续去当兵。
    当兵当久了,军中的人都熟了,真要征兵补员的时候,也肯定是优先老兵的儿子去当兵。
    最主要是大顺根本没有退伍制度,这一次要军改,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裁撤掉一批部队。
    那么,裁撤谁?
    如果让当地的主官去裁撤,如果这个主官是个好人,裁撤的时候,肯定是先把青壮裁撤掉。
    青壮裁撤了,还能找点别的活干,混口饭吃。
    老弱病残,裁撤了,就不管了,那不是把人往死了逼?
    这年月,还是以土里刨食为主,裁撤下来的人靠什么生活,这是个大问题。
    爷吃不起饭,那就反了呗,你李自成当兵不发饷能反成皇帝,我缘何就不敢试一试?
    兵政府尚书也没有就这次军改的权责重新分配问题发难,而是先就这个裁撤旧军的问题发出了疑问。
    “鹰娑伯要编练新军,这没有问题。可是之前已有的部队,是养还是不养?”
    “养的话,再编练二十万新军,国库肯定是养不起的。”
    “军械被服,按照每人二十两算,这便是四百万两;每年军饷,又是四百万两。再加上训练消耗等等,一年一千万两。这个无论如何是养不起的。”
    “不养,旧军裁撤,又将怎么裁撤?”
    刘钰对这个是早有准备,陆军的事和海军不一样,海军是要胡搅蛮缠当先知,陆军军改就要一一说清楚。
    “如今全国上下,不算折冲府的府兵轻骑,还有大约五十万军队。真正能战者,寥寥。”
    “若能全面裁撤,替换新军,也不是一蹴而就,更是求缓不求急。”
    “分出的练兵处,不隶属于兵政府,也不隶属于当地节度使和镇守正总权,而是直接对上负责。”
    “由他们前往军营,按照数额挑选兵员。这样,可以保证挑选出来的都是青壮,因为他们要对前来接收新兵的负责,而不是对当地的驻军军官负责。”
    兵政府尚书打断了刘钰的话。
    “练兵处选兵,对上负责一事,我不认为有什么问题,也的确可以杜绝裁撤过程中关系。我要问鹰娑伯的,是挑选之后的兵丁,皆为老弱,又怎么办?难不成就要让他们没有生计?”
    “很多兵员,都是父死子继。虽说是募兵,可我大顺自有国情在此,当兵要比在家饿着强。这些人一无土地、二无手艺,只会当兵。”
    “若是这些人不处理好,只恐生变。”
    兵政府尚书也很清楚,这件事是皇帝提的,最终也是皇帝拍板。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就应该抓住一件事:轻易变革,可能会导致你的江山不稳,你要考虑清楚。
    如果有钱,募兵制最容易解决了,花钱养着,养到死就是了。
    问题就是没钱。
    大顺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三千万两,一系列变革还没有实行,短时间内也没有任何希望把岁入提到四千万。
    土地税的潜力是有的,不加税只核查田亩加上摊丁入亩等政策,提到四千五百万也不成问题。
    但这个难度比军改要大得多,皇帝暂时也不敢触碰,至少在军改之前,刘钰估计是不敢碰的。
    刘钰自然也早就猜到这个问题,也仔细考虑过。
    “如今我朝复西域、得东北,又早有河套。这些地方,都是开荒种粮的好地方。”
    “那些裁撤下来的,若无土地,或者,继续领取两年的薪水,两年之后,国家不再管。”
    “或者,前往西北、东北、河套等地垦荒。按照一个兵一个月的军饷二两银子算,三年的薪水也就是七十两银子。”
    “这七十两银子,可以用来购买耕牛、农具、做迁徙之费。”
    “一部分迁徙到西域,另一部分迁徙到鲸海沿岸,若如海参崴、乌苏里江、黑龙江等地。既可以实边,又可以让他们有些活计。”
    “前往鲸海沿岸垦荒的事,我已有章程。罗刹国的黑麦、荞麦、燕麦等,都可以在那种植。另外还能种植大豆、土豆等,千里无人烟,只要肯做,土地不是问题。”
    “正好,西域新定,也需要一些移民。可以从这些裁撤的挑选前往,这些钱本就是要花的。难道不裁撤,西域就不花钱移民了吗?正可一举两得。”
    关于这一点,他已经在之前的奏疏中和皇帝说过。
    在威海的时候,也一直在铺这条路。
    移民是个越往后花钱越少的事。
    前期要移民,有钱都在当地买不到粮食。等着人口多了,就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粮食,不需要再从内地运过去。
    走海路到海参崴,沿河而上是一片上等的河谷草原。在往上,是兴凯湖和乌苏里江的平原区,他也派人去那考察过,不是三江平原那样的大片沼泽地,而是完全可以开垦的旱地草原。
    如果走陆路,这是一条九死一生的长路。
    但如果可以走海路,这就简单的多,最多一个月的路程。海参崴那他已经移民了数千人口,囤积了大量的粮食。
    松花江、牡丹江一带的府兵们也不缺牛马缺的是钱,可以把这些大牲口赶到海参崴那去贩卖。
    那地方又偏僻,粮食根本没有什么市场化的可能。在西域大规模垦殖之前,那里的粮价就是最低的,因为运不出来卖不掉。
    移民可以保证当地的粮食卖的出去,又能使得粮食有利可图。在官方出面的屯垦之外,既然粮食有利可图,那就有更多的人花钱买“人口”,这是非官方的移民,或者说是人口买卖。
    朝廷的钱,官方移民,花银子买当地的粮食。
    当地的人,卖了粮食得到银子,从刘钰这买非官方的人口当“长工”,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养殖牛马。
    双管齐下,移民的速度增快、成本降低。
    控制了鲸海沿岸,更北边的土地迟早都是大顺的。而且东边的北海道,也是可以种植粮食的地方,那都是要圈地占住的,没有人口可不行。
    当然,这些裁撤的兵不能去给当地人当长工,不能一匹马就换一个人。
    所以价格就要稍微高一些。
    他给皇帝的开价,是每年可以移民一万男丁,开价是每个男丁60两银子的安置费用。算上家属,每个移民的成本价已经压到了二十两,相当低了。
    后续三年之内,每年的移民人数就能翻番,每个安置费也可以降低到50两左右。
    所以如果要裁撤的话,要求缓不求急,先把京营和良家子这批部队进行改革,再逐渐裁撤掉各处的,整体花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套的军改。
    至于前往西域垦荒,这就是朝廷的既定政策。既然皇帝否决了招揽回部农民屯垦以省钱的计划,那么肯定是要移汉民去的,裁撤的兵员正可用。
    伊犁河谷可是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以上的,那绝对是个种植粮食、棉花的好地方,根本不是想象中的一片黄沙。
    反正都要移民,反正都要花钱,不如趁此机会将陕甘地区的旧军进行裁撤,正是一举两得。
    这也是皇帝动心军改的一大因素,拖得时间越久,越不好处置。
    正好趁着西域平定移民的机会,一并解决。
    刘钰在西域打的漂亮,剩下了一大笔计划内的军费,这笔军费没有花,也可以保证这几年的财政足够支持这一整套计划。
    既要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又要让一部分人得到好处,这样才有可能让整个军改推广下去。
    皇帝心里明白基本盘在哪,也明白军改要动哪些、不该动哪些,这不用放在今天就讨论。
    但在基本盘之外,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利益群体。
    兵政府尚书针对刘钰的回答,就这个很特殊的利益群体,又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这些兵丁裁撤,或算好说。那军官呢?”
    “鹰娑伯要改军制,军官皆出自军校,武德宫出身的尚可说。还有一部分根本不是武德宫出来的,亦或是蒙荫、亦或是世袭,亦或是凭着军功一步步走上来的。”
    “全国四五十万的军队,要缩减到二十万。肯定有许多军官是冗员,这些冗员又该怎么处置呢?”
    “这些人有功于国,就因为不合军改的格,就要裁撤?如此,岂不是让将士寒心?”
    “况且,这些人若是不满,稍微鼓动,起事作乱,又将如何?”
    刘钰回道:“军官有品级,一定的品级便照旧掌军,比如四品以上。我已说了,军改要练的是有制之军,是要兵将分离,哪怕不会打仗的武将,有参谋部负责制定计划,按部就班去打,也可不败。”
    “五品以下,则如军校回炉,若能合格则优先留用,若不合格则转为预备役,或者退下去。”
    “如哨长等,则可用军衔制过度。一部分哨长可以转为老兵,但保留军衔,以军衔评定待遇和饷银。但不再是军官,而是作为士兵,领取原本的饷银。”
    “按照品级定军衔,不合格的,则转为预备役。饷银按照三分之一来发放。”
    “如果回炉不合格、考核不通过,又不愿意放弃喝兵血还想当官……那就没办法了。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或者,转为文职。譬如安排到西域、辽东、鲸海、蒙古等地,垦荒戍边,也无问题。”
    兵政府尚书笑道:“鹰娑伯说的简单,这要触动多少人?”
    “没多少人。尚书大人不要忘了,营学制和武德宫出身的,都是识字的,也都是懂算数几何的,他们去学新的操典教程,很容易。”
    “而四品以上者,继续掌军,操练扎营等,皆靠参谋,对他们并无影响。就算不懂,也一样有人可以代替指挥。”
    “四品以上的不动,五品以下的多半都识字,回炉重学也非难事。”
    “剩下的要么裁撤,要么依着功勋或者勋位,转为军衔。按照军衔高低,优先安排到西域、蒙古等地的屯田所。”
    “况且,这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操典、新军书在下早已编写完毕。看又不是看不懂,届时考核就是。”
    “分为十年,慢慢变革,有何不可?”
    “改革,本就要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八十年间,西洋人的军制就已经进步如此,若不改革,三十年后,又将如何?”
    “国朝的战术已经落后。长矛阵配火绳枪的阵法,实在是三十年前的东西了。旧有的一套已经行不通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