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岁殿中,皇帝刘文济以一个慵懒的姿势,侧卧于龙床之上,姿势看起来很舒服,面上聚精会神,手上拿着的,不是政令文件、国务批复,而是皇城司以及武德司收藏多年的各类秘密档案。
二司半个多世纪监测、调查、收集、整理所得之各类档案,可谓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自乾佑时代以来,整个帝国上下方方面面的事务、舆情,记录着大大小小贵族、官僚的言行举止,诸多不可与人言之私言秘事,都有所体现。
在宣慰司的宣传中,许多开国元勋、功臣宿旧,无不是胸怀天下、志趣高洁、忠诚正义、坚贞无畏的英雄豪杰、时代精英(当然那些已经落马治罪的要排除在外),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一丝时代赋予的“伟大”与“忠贞”。
然而,若把皇城、武德二司收集的这些东西给暴露出去,很多功臣勋贵们的形象都将坍塌,那件名为“元勋”的光鲜亮丽的外衣下,同样少不了腌臜污秽、蝇营狗苟之事。便是已故“至忠”的老太师杨业,其过往言行中也不乏徇私的事迹。
当然,人无完人,这世上也不可能有完人。于皇帝刘文济而言,他需要的,只是从这些“真实”的消息中,寻找那些对他有用的东西。
而就近段时间的阅览下来,刘文济心头自然涌起了各种情绪,而其中最强烈的,或者说最疑惑的就是,有此等“利器”,先帝康宗在位期间是怎么一度把自己置于那等尴尬之境地?
事实就是,康宗在位八年,从来没想着去看看这些珍贵的、秘密的档案,他也没那耐心去看这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若是有心,听二司报告即可......
大汉帝国的档案制度,在过去的几十年,也经过好几轮的变动与完善,但如论严密等级,皇城、武德二司绝对是居帝国诸部司最前列的。
要知道,皇城、武德二司的档案库房,不只有铜墙铁壁的牢固,严密乃至严苛的进出制度,同时还是少数擅闯者可直接斩杀的危险领域。
所有看守,在二司内部都是独立管理的,就是皇城使、武德使,也不能随意进出,对有些案档也没有翻阅、调看的资格,这也是所谓二司“禁忌”之一。
这也是用了几十年,费了成百上千的脑袋与性命,方才形成这等严密的档案管理制度。而唯一能够随意调阅的人,只有皇帝。
世祖、太宗留下的庞大家产,虽然被康宗败掉了不少,但留给刘文济的,依旧雄厚,也总是让刘文济去反思“康宗之失”,默默提醒自己引以为戒,而每每这样反思到最后,总是忍不住爆粗口,他刘文济得怎样迷心丧志,才会像康宗一般......
“官家,皇城使蔡敬求见!”认真“品读”之际,内侍监郑康前来通报。
郑康,前内侍监郑元在宫内养子,敏捷练达,被郑元推荐给皇帝,刘文济纳之,以其接任内侍监职,侍候御前。蔡敬则是刘文济潜邸时期的贴身宦官,算是依惯例就任皇城司。
补充一句,接替林特掌管武德司的人,名为郑秀,乃是开宝名臣、前辽东、河东布政使郑起之子,曾继王钦若任江海监,管理江海关税务。而江海监这个职位,自然而然能与刘文济联系上。
未己,皇城使蔡敬入觐,见到皇帝便行大礼。蔡敬此来,乃是向皇帝汇报“由吴王之死引发的舆情事件”的调查情况,观其表现,显然已有所得。
“......诸条线索,最终指向一个名为朱五行的胶东商人,下属大力追索,等寻到此人时,已经服毒自杀。小的已遣司内精干吏卒,前往胶东,从其家乡继续调查!”迎着皇帝审视的目光,蔡敬恭敬地禀道。
听完汇报,刘文济两眼稍稍眯起,淡淡然地道:“一个胶东商人,胆敢散播宗室亲王的流言,侮犯天家之威严,这就是你给朕的结论?”
感受到皇帝那不悦的语气,蔡敬不由下跪,迅速解释道:“小的不敢欺瞒官家,只应实话实说,此番调查,的确只到目前这一步。小的也知,背后必有居心叵测、心怀贰逆之徒在暗中操纵,然宵小狡猾,动作迅速,只逮住朱五行的尾巴,小的......”
“继续查!”刘文济并不想听其解释,直接吩咐道。
“是!”蔡敬赶忙应道,注意到皇帝那沉凝的表情,迟疑少许,还是咬牙道:“禀官家,小的们在调查朱五行过往经历背景时,从一辽东商人口中得知,此人从前曾在安东国从事木材生意,此事,还未验证真假,不知......”
可以明显发现,在听到这则细节时,皇帝脸上的气质都变了。瞥着一副谨慎姿态的蔡敬,刘文济琢磨良久,方才以一种平淡的口吻说道:“既然有线索,那边继续追索下去,深挖细查,直到找出幕后黑手!”
“谨遵圣谕!”蔡敬一下子精神倍增。他此前衡量过,这样的汇报有些风险,但观皇帝的态度,自己显然还是赌成功了。
刘文济则想了想,又吩咐道:“你接掌皇城司不久,此事调查能有目前进展,还是尽心劳力了。皇城司的事务很重要,处处留心,事事奋力,比起此事,更重要的职责,还是把司务熟悉理顺,将先帝时期怠慢的时间给朕补回来!”
“是!”蔡敬应道。
“朕稍候给你写一张条子,到少府支钱十万贯,作为你整顿司务、展开监察之经费!”刘文济吩咐道:“皇城司下,不是经营着一些产业?记得,适时地,可往安东、安西、安南三封国从事经营......”
“小的奉诏!”不假思索,蔡敬应道,然后才默默体会着圣意。
告退之际,刘文济又叫住了蔡敬,沉吟少许,语气异常严肃地吩咐道:“还有一事,即刻去办,皇城司档案房所存秘档,重新整理一遍,雍熙以来,继续保存,雍熙之前,一应秘档,以及所有涉及已故元勋之记录,全部销毁!”
这段时间翻阅秘档,大开眼界、叹为观止的同时,刘文济内心中也感到一股深深的寒意,这些东西,对皇帝而言是把利器,于旁人而言同样如此。
落到异类手中,若说籍此掀翻统治,不大现实,但引发混乱那是很有可能的,把帝国权贵并且不乏顶级权贵的底裤都给漏出来的东西,既重要,且危险。
世祖可以毫不顾忌,太宗也能从容掌握,那么他刘文济,在利用的同时,也不得不防备,这种涉及大量权贵的秘档上所蕴藏的重大政治风险。
因此,在仔细思量之后,刘文济决定,还是要在既有基础上采取些措施,有些东西,实在是涉及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脸面,见不得光的东西,就干脆让其湮灭。
刘文济虽然才干了不到半年皇帝,但刘文济已然具备一个帝王的资质,就体现在他对皇城、二司的使用上。他防备的,只是威胁皇权、动摇帝国统治的人与事,而不在于核心统治阶级,是否乱政、逾制、违法、害民,这些,只是整饬国家、安抚民心的由头与手段。
皇城司如此,武德司亦然,而随着皇帝的意志传达下去,两个庞大的帝国特务机构,也将迎来一场变革。端拱皇帝虽然垂手端坐万岁殿中,但他对国家控制能力,却在一些不为外人所知,在一些潜移默化之中,积攒、沉淀,直到扎实。
“安东......”站在舆图前,刘文济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安东国的位置,嘴里呢喃着。
大汉的诸多封国中,安东国位置、气候虽然不太好,但绝对是疆域最为辽阔的一个,几乎占据了帝国整个外东北地区。
如果说过去的安东,只是虚有其表的话,到如今,经过刘煦、刘文渊父子两代四十余年的发展,也已具其实。就像帝国版图上多出来的一颗瘤子,越来越大,越发沉重,也越发累赘。
在康宗时代,如果有细心关注安东诸事的人,就会发现一点,安东国这个“近在咫尺”的封国,于帝国而言,却是越来越朦胧、模糊。
这个重新享有“海东盛国”名号的刘汉王国,其身上不知觉间已然笼罩上了一层浓浓的迷雾,不知其人口,不知其军队,不知其政事,不知其生产。
而这样的变化,于帝国而言,显然不是什么好征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枢与安东国的交流,也停留在纸面公文上了。
此番,若非康宗驾崩,安东王刘文渊是绝对不会亲自来京的,至多遇有大事时,派些臣僚,带些礼物,礼节性地进行国事访问。
“刘文渊......”沉思许久,刘文济又喃喃念叨着。
安东王不安分,这对帝国上层而言,并不是什么秘密,尤其是在康宗在位的八年期间,当年率宾事件,就是一个集中体现。
虽然当年之事,最终以安东国的赔礼服软而告终,在缘安东一线,属于安东国的官、军、商、民也跟着收敛了许多。在鲁王刘暧的主持下,在率兵知府、海东巡检使曾会的执行下,朝廷重新巩固了对率宾府的控制,对安东国出海口的钳制。
但在刘暧、张齐贤等人相继被排挤出中枢后,对于东北一隅,朝廷又渐渐丧失了关注,安东国势力自然卷土重来,继续侵袭着。
刘文济此前的心思,多在蛰伏韬晦,对东北的情况,也只有基础的了解,至于更多,只是空白。但此番风波,却让他不得不警醒,倘若京中流言,是安东那边在暗中策动,那么......
往这个方向思考的时候,刘文济目光也不自觉变得锐利起来。
“来人,传吏部尚书刘继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