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孽子 - 第323章 谁能让价格降下来?
杨本满是谁?
朝中的众人都是知道的。
虽然以前他老盯着楚王殿下咬,让人对他的弹劾的公信力有所怀疑。
但是,今天这个情景,确实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啊。
他这是开始转移目标了吗?
”大唐能够制作铁料和精钢的作坊不是只有长孙家,这需求上来了,货不够,这才是价格上涨的原因。至于囤积居奇?哼!荒谬,荒谬之极!”
长孙无忌自然不会接这个锅,要不然,这名声可就坏了。
虽然这是世家勋贵们一直在做的事情,但是偷偷的做可以,摆在台面上就不行了。
“那你说长孙家库房里的那些铁料和精钢,为何不拿出来卖?不是囤积居奇,是什么?”
杨本满显然是多少做了点功夫,不管是真的掌握了确实证据,还是推测出来的结果,反正长孙无忌是不敢直接否认自家库房里有大量铁料和精钢了。
“杨御史,你既然知道长孙家的库房里有一些铁料和精钢,就应该知道这些铁料和精钢是要准备用来交付给人家的。之所以一直还在库房里,那是因为货不够,正在筹集呢。”
还好年前观狮山书院的货没有交付,要不然这次还真有点麻烦。
长孙无忌暗暗庆幸。
当然,真要是出了问题,他也可以完全把事情推脱给下人,自己是被蒙蔽的。
这个套路,他又不是不懂。
不过,能够不走这条路,最好就不走。
毕竟,如果那样说了,就坐实了长孙家囤积居奇的事情,在陛下那里……
“准备交付给人家?交付给谁?莫不成是左手交给右手?”
杨本满觉得长孙无忌已经黔驴技穷了,连这样的借口都找得出来。
“哼,交付给谁,本来我是没有义务跟你说的。不过,省得你再以为我心虚,告诉你也无妨。”长孙无忌冷哼一声,“这些货,都是给观狮山书院准备的,本来年前他们就要的,但是……你知道的,一时半刻,哪来的那么多精钢?”
长孙无忌这么一说,很多人基本上就相信了。
虽然长孙家和楚王府似乎不大对付,但是观狮山书院要采办大量的精钢,不找长孙家的作坊也不行。
再说了,世家勋贵之间,彼此有些龌蹉,有些争吵,在很多人看来,也都是正常的。
这并不妨碍大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合作。
毕竟,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不过,对李宽比较了解的房玄龄和程咬金倒是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观狮山书院年前就找长孙家采办精钢,但是到现在也没有拿到货。
以李宽的德性,会就这么一声不吭?
明摆着长孙家这是在掐他的脖子啊。
至于观狮山书院是不是真的找人家买了精钢,这个他们倒是不怀疑。
就如同很多人想的一样,放眼长安城,要买大量精钢,不找长孙家,找谁?
而据说观狮山书院第一高楼格物大厦的建设过程中,就曾经大量的使用了钢条,所以如今继续采办,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给观狮山书院准备的?”
要说杨本满对长安城中哪个勋贵了解的比较深,李宽绝对是能够排上前几名。
所以,长孙家跟楚王府不对付的事情,他自然是清楚的。
哪怕长孙无忌说的是真的,那么连他都可以看出来长孙家是在故意给观狮山书院的建设使绊子,楚王殿下会看不出来?
这么一想,杨本满就对长孙无忌的解释多了几分怀疑。
“没错,怎么,你不信?”
到了这个地步,长孙无忌的气势反倒是回来了。
“哼!信不信不重要,既然赵国公你说是为观狮山书院准备的,那我就套用观狮山书院格物学院的一句座右铭:事实胜于雄辩。”
到了这个地步,杨本满虽然不甘心,但是一时半刻,还真是不知道怎么继续怼下去了。
即使要继续弹劾,也得等自己再掌握进一步的消息,要不然,肯定不会有什么结果。
见到杨本满偃旗息鼓了,长孙无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看来,这段时间囤积的精钢,都不能随便放到市面上售卖了,要不然,杨本满这个家伙肯定会再来咬自己一口。
不过,如今的大唐,铁料和精钢,简直就像是硬通货,短时间不出售,倒也没什么。
长孙家家大业大,不会因为这些货而导致银钱紧缺。
说不准,过段时间精钢价格更高了,自己还能多挣一笔钱呢。
“陛下,这杨御史弹劾的事情,赵国公已经解释清楚了。但是这铁料和精钢价格大幅上涨之事,却是客观存在,并且也确实已经给大唐带来了一些影响。借着这个机会,不如商讨一下如何降低它们的价格。”
房玄龄作为尚书左仆射,对于兵部、工部、户部之间的龌蹉自然很清楚。
这件事,很难说是谁对谁错。
甚至可以说,没有谁是有错的。
但是,之间作为尚书省的老大,下面几个部门在闹腾,怎么把这事给解决了,就是眼下必须考虑的问题了。
再说了,铁料和精钢的价格太过高昂,也着实不是个好事。
毕竟,农户们的农具,很多都是需要用到铁料的。
“房相说的是,陛下,当务之急,确实要议一议如何降低铁料和精钢价格了。“
温彦博也站出来支持房玄龄的观点。
整个早朝,只说了一句话的李世民,看到局面终于恢复正常了,也是松了一口气。
看来,长孙家还是识大体的。
“其实,只要禁止使用精钢用来制作房屋,观狮山书院订购的那些精钢,就可以放到市面上来平抑价格,并且,今后可预测的需求少了,精钢价格自然就不会继续上涨了。”
一直没有说话的礼部尚书卢宽,也站出来提了这个建议。
不过,他心里面打的是什么主意,好多人都懂。
“瞎扯,那以后粮食价格上涨了,你是不是说不允许大家一天吃三顿,这样需求就少啦?盐价上涨了,是不是就不允许大家煮菜多放盐啦?”
程咬金一直忍着没说话,如今看到卢宽跳出来出馊主意,目标很明显是冲着自己女婿去的,立马就不乐意了。
论护短,程咬金敢说第二,就没有几个人敢说第一。
有理没理,先跟你互喷一顿,一言不合,说不准就开干了!
程咬金在朝堂上的一贯表现,大家都是很清楚的。
卢宽原本还想坑一把李宽,不过看到居然把程咬金给吸引出来了,立马就一副我什么都没说的模样。
我不跟你们这些粗鲁武夫计较!
“一禁了之,不是办法,这将士们使用的刀剑,也都是精钢打造,难不成让大家都不用刀剑?”
尉迟家跟程家和楚王府的关系都不一般,自然也要站出来声援一下。
就连一直不怎么在朝堂上出声的李靖和秦琼,也都表示不同意卢宽的意见。
“陛下,这铁料价格的下跌,归根结底,还是要加大生产。只要市面上出售的多了,价格自然就回落了,当务之急,应该是考虑怎么增加铁料的生产。”
戴胄作为户部尚书,对于货物价格的变化,还是有一番自己的看法的。
“这个道理,大家自然是懂的。但是把铁矿冶炼成铁料,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呢?而把铁料打造出精钢,就更是费时费力的事情。短时间内,想要大幅度的提高产量,那是不现实的。”
长孙无忌看了一眼戴胄,一副不是我长孙家的作坊不支持增产,实在是无能为力的模样。
房玄龄:“戴尚书,我记得长安城城南有一座铁矿山是属于户部的吧?”
“没错,着实如此。赵国公府上的管家和楚王府的人,好几次都提出要收购这座矿山,但是我一直没有同意。”
戴胄其实是有点要让朝廷自己开采铁矿,炼铁炼钢的想法,但是此事关系太大,背后涉及的利益太复杂,不敢贸然提出。
“楚王府也提出要购买这座铁矿山?”
阎立德心中一动,觉得让铁料价格降下来的事情,说不准还真有成功的可能。
而御座之中的李世民,也是眉头皱了皱,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没错,很多年前他们两家就提出来了,而在上个月,楚王府的户曹参军许敬宗更是亲自拜访了老夫,为的就是购买这铁矿。”
戴胄觉得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倒也不怕说出许敬宗曾经拜访过自己的事情。
而长孙无忌听到这里,心中却是不由得冷笑一声。
呵呵!
这许敬宗,年前找自家买钢条没有得逞,莫非还想自己兴建炼铁作坊?
莫非那个李宽还真以为挖铁矿就跟挖煤矿一样,那么好加工的吗?
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啊!
有本事,观狮山书院就别从自己购买一斤钢条!
“戴尚书,要是楚王能够让铁料和精钢价格降下来,这户部的铁矿是不是就可以出售给他?”
程咬金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自信,听说楚王府三番五次想要购买户部的铁矿山,心中就觉得自家女婿可能是有更好的炼铁方法。
这些年,楚王府出产的新奇物件实在是太多了,不断的颠覆长安城勋贵的认知。
“程将军,谁能让长安城的铁料和精钢价格在三个月内回归到去年年初的水平,户部这座铁矿山,送给他又有何妨?”
长安城周围虽然有铁矿,但是并没有那种特别巨大的矿藏。
户部的也好,长孙家的也好,亦或是楚王府这几年收购的矿藏,都是小矿山。
当然,这个年代对钢铁的需求,远远没有后世那么夸张,所以小矿山,倒也勉强够用了。
而矿山不大,价值自然就不会特别高,虽然户部这座矿山相对来说比较大,但也就那样。
这才是戴胄敢直接说出把铁矿山送出去的话的原因。
真要是一座金山银山,借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这样说啊。
真当李世民这个皇帝是好糊弄的呀?
“三个月?回归到去年年初水平?戴尚书,不是我说句丧气的话,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长孙无忌虽然也看上了那座铁矿山,但是却觉得戴胄提出的条件,根本就没有任何诚意。
在他看来,整个长安城,有能力让铁料和精钢价格下跌的,只有长孙家。
而这戴胄明显是想要给自己挖坑啊。
看着好像很舍得一样的送出一座矿山,实际上却是根本不可能拿到手。
到时候,长孙家要真是千辛万苦的提高产量,把价格压下去一些,但是达不到去年年初水平,那就白忙活一场了。
不仅矿山没有拿到手,价格压下去了,自己挣的钱财也变少了。
“去年年初的价格水平,跟几年前相比,本来就上涨了不少。赵国公,我不觉得这个要求有多么过分。”
戴胄看到长孙无忌那副鄙视的表情,脸色一黑的说道。
比家世,戴胄是比不过长孙无忌的。
但是,比资历,自己绝对力压长孙无忌。
虽然没有明显证据,但是要说最近一年的铁料价格上涨,没有长孙家在里面推波助澜,他是怎么也不相信的。
如今居然还敢给自己鄙视的眼神……
“戴尚书居然认为这个要求不过分,我也是无话可说的。”
长孙无忌一副提前甩锅,到时候铁料价格跌不下来不要再怪长孙家的意思。
“哼!长孙家的作坊做不到,并不代表其他人做不到。长安城里,不管是哪家作坊,只要是能够做到,户部这座铁矿山,就送给他了。”
戴胄的话说完,并没有得到其他大臣的回应。
“陛下,兹事体大,一时半刻不一定就有结论,微臣建议今天先跳过不提,明日再议。”
虽然讨论如何降价是房玄龄提出来的,但是,如今的局面,显然是没有必要继续讨论下去了。
缓一缓,退朝后各自再想一想,明日再说,显然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建议。
“那众位卿家就回去再好好想一想,如何应对这副局面,明天早朝再议吧。”
李世民也不指望什么事情都是一提出来就立马有答案,这是不可能的。
跟后世一样,大会上讨论的东西,全部都是事情沟通过的,开会更多的是走一个流程。
大唐也不例外,但凡是有什么重要的决议,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情,往往都是李世民和朝中重臣事前商讨过了的。
有了李世民这话,今天早朝的第一个议题就算是跳过去了。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