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主[GL] - 镇国公主[GL]_分节阅读_16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镇国公主[GL] 作者:允

    镇国公主[GL] 作者:允

    我怔了一下才明白她的意思,斟酌道:“刚才所议,大体是四类。一类农耕水利,有京畿、西京、同蒲等州各请修水渠,大小计有十余条,有请修运河,有纳粮、免税事,一类礼仪祭祀,主要是西京太庙事与文水祠堂事,一类官职迁转,扬、益、荆三州刺史与广州都督出缺,并京中六品以上官员补转,荫官补员,勋官定俸,刑赏嘉奖,一类是边疆事,所议似是屯田?”

    母亲伸手示意我扶着她:“你记性倒好。”

    我道:“是记下来的。”袖出方才用纸笔做的笔记,交给她看——前世在大学混了两年,别的都马马虎虎,唯独这记笔记、划重点的功夫精深得很,母亲从我手中接过纸札,边走边看,走了几步就停了下来,看着我笑:“你这笔头功夫,不去做起居官倒可惜了。”

    我笑道:“阿娘若愿意,儿就日日陪在阿娘身边,将阿娘一切伟绩都付诸纸笔,编纂《武太后实录》,以为子孙表率。”

    这话说得有些露骨,母亲微有些自矜地笑了笑,嘴上却道:“胡白,罚你抄一本《一切道经》,供给你阿耶——以后不许将我们所议之事写下来,也不许对外面人说。”随手将我所记笔记撕掉,交在婉儿手里:“烧了。”

    我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却将眼四面一望,母亲会意,指着身边侍奉的四五人道:“这些人都是你娘的跟前人,不会随意泄露,你只自己留意不要叫人知道就是。”说到后来,语声微厉:“泄露了,吃亏的是你。”

    我忙敛容受教,随母亲走到厅中,候宫人内侍摆饭,母亲面前摆的都是素菜,我的案上却有荤有素,我便迟疑不敢下箸,母亲瞥见,向我道:“本想让你陪我吃几日素斋净净,念你近来体弱,且宽纵你几日,等好了,过来陪我一道持斋。”

    我对这宗教神怪之事颇不以为然,碍着母亲,只能低头称是,刚要去夹那烤得焦黄流油的牛肉,抬眼见了母亲,便只倒了一碗酸笋火腿汤泡在饭里,多洒胡椒,热乎乎地将胃填饱,母亲显然是不喜我这粗糙吃法,瞥我一眼,道:“这是什么新吃法,她们平时就这么打发你吃饭?”

    我笑道:“近来颇觉脾胃虚弱,不喜那些大荤大油的菜,用汤就饭倒好。”

    母亲方不多言,我与她用过一餐,将昨夜所见不解处一一拿来问她,母亲在我面上倒还耐心,答了几句才要打发我走,却又有李旦、庐陵王妃等来问起居。

    我听见阿欢来,那是再不肯走的,怕母亲未必肯见阿欢,就缠着她道:“天气甚好,阿娘想去湖上荡舟么?多叫几人,我们掷骰子饮春,打双陆。”

    母亲午后恰是无事,便也无可无不可地应了,当下便叫了阿欢,又命人将几个素日常在御前奉承的女官,并李彬几个年长的儿子都叫来应承——我此刻才想起李彬的长子李德、次子李友都已满了十岁,可以出阁了,等他们来时特地打量几眼,却见两人都还做童子打扮,言行举止间都颇有几分畏缩,见了母亲,更是战战兢兢,母亲也不甚待见他们,一路只与我和几个女官说话,登舟时方笑了笑,道:“果然春光甚好,让教坊再划一只船来,我们隔着船看他们演百戏。”

    高延福笑道:“教坊新排了水嬉之戏,太后要看么?”

    母亲看我,我不常见水嬉,便点头,有人将话传出去,接着便再划了一艘大船,教坊中人在船舱内演奏丝竹,演百戏的则在甲板上耍了几次滑稽,等靠近了,方听鼓乐齐鸣,声甚喧闹,有一男一女出来,先向我们行礼唱名,颂太后千秋万寿后,又听乐声一转,原来正戏开始:这船上有杆,杆上却不挂帆、旗,只荡着一根长绳,这一男一女走到杆前,男子托女子上去,沿着绳子爬了一阵,时而停下向外做跳跃状,时而又优雅一动,等到了上面,将绳拿在手上,甩了几个漂亮的绳花,那男子假作惶急,在下面左捞右舞,几次后方抓住绳尾,又沿着绳子上爬,那女子作出不愿的模样,百般阻挠,一会将绳子甩动,连那男子也挂在绳上无根浮萍似的荡悠,叫人十分悬心,一会又自上而下地扔许多飞刀、木刺等物,那男子则手忙脚乱地避开,虽知是假,依旧让我们心跳不已,如是者数次,那男子终于排除万难,接近顶端,女子便抛弃绳索,与他徒手相拼——那杆甚高,又在船上随波而动,晃晃悠悠,看着吓人,上面只那么一点地方,又挤着两人,还在互相缠斗,忽地一人被推倒,顺着绳索倒着滑下去,最后一腿夹在绳末,头几乎垂到甲板,堪堪卡住,另一人却在上面卷着绳索摇摆,将一条绳带一个人如荡秋千一般在水面上下飞荡,那绳上之人却怎么也不掉下去,晃了几次,突然一手抓住旗杆,如猿猴般灵巧地攀了上去,反手把上面的人一推,那人一笑,自顶上扑通一下跃进了水里,我看得揪心,手不自觉地捏紧,却马上被一只温暖的手握住,回头一看,只见阿欢对我一笑,轻声道:“你一向胆小体虚,若看了害怕,就不要看了。”

    我对她的用词十分不满,刚要反驳,母亲却听见了她的话,转头看了她一眼,将我的手牵在怀里,笑着道:“听你阿嫂的,若真害怕,就不要看了。”又向高延福道:“这等嬉戏,稍有不慎,便杀伤人命,日后不要再排了。”

    高延福听了,就向旁边传话,那边水里的人只能起来,两人一道向母亲谢恩。这一艘船上的人口中虽盛赞母亲之仁慈爱民,其实心里都还想看,见换了寻常百戏、角抵等目,都是兴致怏怏,好在母亲也懒得待在外面,领我们进了船舱,各开了几局双陆、樗蒲,看我们这些小辈耍着玩。

    我和阿欢占着一局樗蒲,趁着我们两个换手时嗔怪道:“怎么当着人这么亲近?叫人见了,不说我们两个要好,倒觉得我和睿哥有什么——我不是不愿与他瓜葛,只是怕这样反倒带累他和你。”

    阿欢道:“他是你同母所出的嫡亲兄长,我又与你同住过两年,你与我亲近些,谁又能说什么?以你的性子,与我不来往了,才惹人疑窦罢。”

    我细细一想,竟觉大是在理,前几日心头那点隐忧一下便去了,对她一笑,道:“还是阿嫂厉害。”

    她随手一掷,掷出个“卢”来,低头看了眼局中便抬头对我笑:“那是自然——你输了,拿钱来。”

    作者有话要说:  查资料查的有点晚…明天补注释,晚安_(:зゝ∠)_~

    第220章 恩科

    郑博去了趟文水,回来便升了官——品级还是不变,却转去了吏部,成了前行郎中,恰逢考功丁忧,母亲又新开恩科,便将他擢为考功员外郎,主持此次恩科。

    科举之制自隋而始,至今尚不到百年,历时既短,取士又少,无论世家大族,还是勋门权贵,多半还是靠门荫为主,还未如前世的电视剧中所演的那么重要,其主考亦不过是个五品的考功员外郎,然而科举毕竟是取官入仕之正途,又得太宗、高宗与母亲的大力推行,寒门名子,勋贵后进,无不以科举入仕为荣,故尔其中牵涉既广,影响亦大,倘若真以区区五品为主考,往往难以压服这些倨傲自负的士子,父亲在时,便发生过举子被考官黜落,到天津桥上飞书诽谤的事,那人虽被巡街金吾及时发现,未将事情闹大,朝中对考功员外郎的人选却从此慎重了许多,所用不是文坛领袖、经学耆老,就是高官大品、宗室勋戚,概以论之,便是要么有背景,要么有才干。郑博年纪虽轻,却是经学名门郑氏之子,家学渊源、师承名家,母、妻又都是公主,以他来充任考功员外郎,却最是合适不过——当然,最主要还是看在我的面上。

    我对郑博的官职不是特别关心,毕竟只要他还是我的驸马,母亲就自然亏待不了他,然而考功之事,却着实令我好奇。说来我穿越到大唐已有十几年了,历史名人遇见的倒是不少,诗人文人却不多见,郑博若是主管恩科,我宅中一定少不了投卷行次的士子,不知里面会不会有那么一两个连我都耳熟能详的名字?

    一想到李白、杜甫之类的大诗人,也可能会参加此次恩科,甚至投卷到我的门中,我竟隐隐地有些兴奋起来,早早地叫人吩咐门上,无论是谁,只要是读书人到家,务必客气接待,尤其将我所熟悉的几个名字,也不管年纪年代,反正只要是我记得的唐朝诗人,全都写给柳厚德与宋佛佑,命他们看见了便通知我,如此我虽不能写诗作文,能和历史上这些名人见个面,也颇觉此生不虚。

    除去亲身参与历史的兴奋感,我对此次恩科还怀了不少私心——从前我虽也可向天官递话,推荐些自己的人手,毕竟还要遮掩些,如今郑博主考,我却可以正大光明地让他替我选人:郑氏子弟不谈,我已故的乳母杨氏有一子,今年已二十有二,读书已有十年,据柳厚德说,文辞尚有可看之处,无生忍去岁被选去了同州,今年天官有缺,倒可以让他试着考一考书判拔萃,若是中了,便补到吏部,正好做郑博的掾曹,武承嗣托到我这里的有三人,一人是母亲幼年乳母之孙,一人是外祖父的族孙,一人是外祖母的远房内侄,这三人与其说是他托我的,不如说是母亲嘱咐下来的,只不过事体太小,不值当母亲留心罢了,不过母亲身边事再小,到了下面,也就是天大的大事,自然不可轻慢,我也就将这些名字都一一记住,想着字纸传信,终究不变,便回家一趟,与郑博细细商量。

    这一商量,方知此事看似简单,内中牵涉,却比我所想还深——越近考试,来请托的人便越多,一次恩科取士惯例不过十余人,递到郑博这里的名字却有二十余个:千金公主与新安公主各荐了一人,许王叔荐了一人,裴炎荐了二人,高延福一人,韦团儿二人——这些是专有人引荐的;此外尚有刘仁轨之从子,刘祎之之族弟,以及几位略有些名气的经学大家的弟子持帖自荐,郑氏子弟去年录了不少,今年又有族中亲长来请——这些人虽不及上面专有人引荐的来头大,却又不少有真才实学的,倘若一体黜落,却是于心不忍。

    我而今始知母亲任命郑博时所嘱咐的那句“兹事体大,慎思诸端”的意思,权衡再四,终是将杨娘子的儿子与外祖父和外祖母那两个远房亲戚给划去,又将投卷行次之事全数交给郑博,总算把我这边引荐的减为二人,余下的事则一股脑地交给郑博,横竖他有许多老资历的僚佐,还有郑氏族人相助,肯定比我这“无知妇人”懂得更多,郑博对我放手此事倒有几分高兴,一日日地只往他大哥那里跑,多的话一句也不与我说。

    二月中母亲既已在宗亲面前行过射礼,三月三的大射便也顺理成章地由她主持。这次母亲显得十分谦和,穿衣佩饰,比太后的应有仪制还略有不及,行礼时虚中位遥尊先帝,自己只一直立在右侧,然而文武百官舞蹈朝拜、山呼万岁之时,她毕竟也毫无愧色地代先帝和李旦受了——我这女流之辈无缘参与国家大射,对此事的热情便也到此为止,所更关心的还是恩科。

    亏得我没为取士人选大费脑筋,临近榜下时,母亲忽然下诏,将取士人数定在五十,参考的总共不过百人,这便是几乎选了一半的人,不但请托之人人人能中,连那无权无势的寒门士子,亦是欢欣鼓舞,而且凡是选中又未补员的,都给了拾遗、给事中等官,倒白费了郑博一番权衡轻重的心。

    取士如此之多,无生忍自然顺利地考过了书判拔萃,我替他小小递了一话,将他调回京中,选在吏部,又假托阿欢之名,替他在城内买了一处小宅,里外不过三间,地甚狭小,胜在离省中与我这都近,又赠了五十亩中田给他,而今一户之中,成丁授田,亦有二三十亩,五十亩中田,在他这流内品官,不过供给口舌而已,他受得无愧,我给得也不打眼,倒是两相便宜。

    春日里除去恩科与射礼两件大事,倒没生别的波澜。母亲因要市恩,接连不断地颁赐大臣、宗亲,亦提拔了不少寒门,其中尤以诸武所引荐为多。自去岁以来,五六品之官颇有些受弹劾的,宗亲之中,则是许多仗着身份恣行不法的远支旁系受了教训——也不过是夺爵、去官、杖责、流放——尚未有一家一门遭受牵连的,不过今年入了夏以后,便渐渐有些更严重的罪名报上来,所牵涉之人,也从远支宗亲,蔓延到了近支宗室上,流言在夏日燥热的空气中涌动,随着热流蔓到每一家每一户,就连宫中的气氛也渐渐诡异起来,空气中处处都流淌着不安的气息,可是明面上却又是一团和气,宰相、宗室与外戚之间和睦友好、安定团结,一如前世在老师们监控下的幼儿园午休。

    到天最热的时候,终于有人先忍不住了——侍御史周兴上疏,说齐王李明谋反。

    第221章 青梅(四)

    夏日的雨总是突然又短促,随着乌云气势汹汹地来,又随着云朵乌糟糟一片地去,来时云雷翻滚、天地变色,似天帝降怒、天兵摧城,去后却是云天如洗、风气清朗,若非地上青苔湿滑,屋檐和竹节上的水如连珠般串串滚落,几乎看不出下过一场大雨。

    崔明德踩着木屐踏下台阶,到最后一级时停住脚,弯下腰,拨开矮木,检视阶下那一丛兰花。

    这丛夏兰前几日才绽了蕊,而今被雨水一打,花瓣十停中已去了七停,余下的花瓣儿也是无精打采地垂着,随着细长的叶子匍匐在地,然而一俟崔明德将茎叶扶正、甩去雨水,这夏兰便又抖擞起来,花叶重回□□,花朵亦清新如初绽时。

    崔明德看着这丛兰花,嘴角轻扯,露出些不易察觉的笑来,只是她素性甚谨,便是笑时,看着也如不笑一般,倒是秀奴自幼随她长大,知道她的性情,见她甚是愉悦,在旁问了一句:“雨停了,叫她们把院子里的花草都收拾收拾罢。”

    崔明德轻轻点了点头,踏着木屐在院子里走了一圈,见花木不过略受摧损,并无大碍,又听雨后风吹木铎之声,琳琳不绝,神情便更是愉悦,唤人取来琴具,才坐在廊上拨一两声,听门口道:“独孤校尉来了。”便骤然停了手,刚要说“不见”,想到才下过雨,抬眼去看秀奴,秀奴走到院门向外一看,蹑手蹑脚地回来:“打着伞,周身都湿了。”

    崔明德颦蹙眉头,道:“请进。”方见小宫人引独孤绍进来——天已热得很了,她却还穿着铁甲,外罩一件浅色帛衣,束着已被雨浇透的大红披风,一手按刀,一手打伞,进来时将伞交给宫人,冒着泥踩到廊下,除去披风、皮靴,两只皮靴里都灌满了泥水,靴子里原本细白的罗袜早已被染成黄褐色,独孤绍看见自己的袜子,露出些许歉意,忙要去脱,解到一半,又迟疑起来,崔明德知道她的顾虑,反身入内,出来时手里拿了一双自己的袜子,扔在独孤绍身边:“进来更衣。”

    独孤绍面上一喜,忙忙地将自己的袜子换了,穿上崔明德的,面上笑嘻嘻地道:“不是故意要来叨扰你,只是实在是湿透了,又没带换洗的衣裳,湿漉漉的在御前显得不恭敬,上阳宫里又没熟人,除了你…”走到里间,忽地又顿住脚——虽除了鞋袜,那铁甲边缘却还在滴水,一路滴过来,沾湿了地面。

    崔明德叹了口气,道:“金吾不是有值宿的班衙?怎么不在那里放几身衣服?”命人取来衣裳,丢在独孤绍面前,这厮虽是许久未见,却还自来熟地就当她的面解开帛衣,除去铁甲,崔明德被她唬得一跳,蹙眉道:“到里面去换!”

    独孤绍像是才想起来,抱了衣裳,三两步走到里间,迅速地脱起衣裳,她在皮褶袴下还穿了一层粗布袴奴,崔明德不自觉地走近一步,仔细看了一眼,眉头蹙得愈紧:“你日子到了?”

    独孤绍低头一看,笑道:“第五日了,没什么紧要。”两三下脱去衣裳,上下身皆有几处疤痕,崔明德看得微觉刺眼,不觉又凑近一步,指着她臂上一条新疤,刚要问话,到底忍住,将头一转,弯腰把湿衣裳一件一件地捡起来,半晌才道:“实在不然,可以如我们一般,求太后在宫中赐一间廊庑,入值时就在这里歇息,里面放些换洗的衣裳,亦得一二宫人服侍,你虽在金吾卫下,毕竟是太后亲骑,又是女流,住在宫中,不碍事的。”

    独孤绍道:“事倒是不大,只是木兰骑中半数都是女人,个个都是这样过的,独我一个这样娇气,叫她们看了怎么想?若叫她们个个都住进宫来,又叫那些金吾怎么想?既是行军,自然以军法从事,不得有差。”

    崔明德凝视着她,这小娘子原本肌肤雪白,而今却彻底晒成了黄褐色,以前她两个总爱在外跑,晒得再黑,在家中略微一养,便又回去了,尤其是独孤绍,可自去年十月以来,独孤绍就再也没白过,身上疤痕渐多,不再是孩提时追逐打闹留下的小痕迹,而是真刀真□□出的军汉伤疤,她的身子也粗壮了,手脚上满是老茧,不是弹琴、写字、打猎勒出来的老茧,是一枪一棒、风里来雨里去磨出来的粗茧。

    崔明德知道独孤绍现在很快乐,她儿时心心念念的,就是带兵打仗,打小随父亲在军中窜来跑去,笔还提不起的时候已先摸了刀,念书时别的都不行,唯有兵书、策法,一听就停不下来——崔明德不知自己是怎么与她亲近上的,最初她们不过是同一位女先生所教的十数位女弟子中的两个罢了,后来,似乎是因崔明德小小年纪就成为了那群女学生中最优异的一个,而独孤绍却是其中最顽劣的,而她们又恰是无血缘的表姊妹,所以独孤绍的父亲就托到了崔明德的祖父头上,那时两家关系还近,于是理所当然地,崔明德就开始照顾独孤绍。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