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主[GL] - 镇国公主[GL]_分节阅读_68
镇国公主[GL] 作者:允
镇国公主[GL] 作者:允
我没奈何,只得松了手,故作凶狠地道:“许你说话。”
她又笑了起来,嘴角牵起的时候我才发现,她的左脸上竟有一个小小的竖长酒窝,奇怪,她在我身边这样久了,我却从未发现过这个酒窝,这东西难道是凭空长出来的不成?
不过很快我便发现个中原因了——她的笑容一旦稍微浅下去,这酒窝便马上消失了,所以这酒窝应该只有在她笑得很厉害的时候才有,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方才她也并不是怎样大笑出声,为何偏偏就露出了这个酒窝呢?
迷之韦欢,我闷闷地想,抬头气鼓鼓地瞪她,韦欢见我瞪她,那小小酒窝又浮了出来,只一瞬就又消了下去,却一本正经地劝我道:“马上要正经读书了,娘子还是把从前那些书本温习起来,该写的字写一两幅,预备着陛下和学士们察问罢。”
第102章 庆幸
我从婉儿学习虽是在偏殿,并不曾直接听父亲和母亲说起前朝那些事,然而耳朵里听到的朝政却也渐渐多了起来。父亲的身子时好时坏,不常在前朝走动,便是出来,往往也是坐在后面,等百官商议,再说“可”与“不可”而已,他倒是常常过来看我,冷不丁地问我一句书,见我答不上来,便哈哈大笑,若我侥幸答出来了,则厚加赏赐。有时太子李睿进来,父亲便会将他们也叫到近前,与我们三个说起以前的事——太子小时候特别仁慈,有一次臣下递交今年决死之人数,太子恰在父亲之侧,闻言不忍,牵着父亲的衣袖说“其罪人者,意在使人改过,死则不能复生,是无改也,求陛下给这些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群臣皆称太子仁善,独魏叔璘说“罪人者非独使人改过,亦在使后人戒之,故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固请父亲依法将这些处死;李睿小时候特别顽皮,常常跑到前朝来捉弄大臣;我小时候不喜欢跟别的孩子玩,自能站立时起便不喜让父母以外的人抱持,有一次六岁的李睿想要抱我,却被我打了一巴掌…一般这类谈话说到最后,父亲便总会叹息一声,说“我老了,你们都年轻,兄弟之间要相亲爱,不可为琐事生口角,二郎要多照顾弟妹,六郎和兕子也别只顾着胡闹,多体谅你们阿兄一些”。
这话每每让我听得心惊胆战,不知父亲身体到底如何,总说些这样不祥的话。然而更让我恐惧的是,我每每忧心父亲的身体之余,却又总不自觉地去想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倘若父亲去世,太子身为嫡长,册立多年,登基乃是理所当然之事。他参政许久,僚属具备、政事娴熟,今年更是监国理政,若他登基,则太后临朝师出无名,以母亲的性子,又不可能将已到手的权力交给旁人,到时太后与皇帝相争,还不知是怎样景象,李睿与我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势必被卷入其中。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变了,在至亲骨肉的存亡面前,想到的第一不是儿女亲情,而是这其中的利害,我之希望父亲安康,竟不是出于女儿对父亲的爱,而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担忧。有时我安慰自己,这样的变化是好事,有时却又觉得惶恐不安,夜里失眠,非韦欢不可,见了她也没什么别样的心思,只是想看看她,叫叫她的名字——她那样坚强聪敏的人,又在那样的家里长大,对这些事一定颇有心得,若我把自己的惶恐同她讨论,定能得益不少。可惜每次这念头都只是念头而已,有些事,至亲骨肉都不能说,何况是…韦欢?
天一日更热似一日。三月中便有陆续有奏报说恐怕今年有灾,到四月果然河南道、河北道都报了大旱,我见旱情显了,担心太子要趁机上书请停建上阳宫,找了各种借口去寻母亲,指望着从她那里探听一点半点的消息,母亲似是察觉了我的动机,这一日自己叫人传我过去,笑着问我:“你知稼穑否?”
我老老实实地道:“跟阿娘祭祀时见过纺绩,不知稼穑。”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指着一份奏书说:“念。”
我见是太子的上书,怔了一怔,不由自主地便先看了一句,看他全文并未提到上阳宫,才略松了口气,慢慢念下去,却是奏请遣御史去各地催粮存问,免得各地督办不利。
母亲一直闭这眼,右手抚案,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案沿,等我念完,笑问我:“你觉得如何?”
我道:“挺好的,防止各地贪污、拖延。”
母亲暧昧地笑了笑,半晌才向婉儿道:“既是兕子也觉得好,就准罢。”
婉儿便躬身从我手里接过卷轴,放在案上摊开。
我吓了一跳,结结巴巴地喊“阿娘”,她招手叫我过去,叫我在她身边跪坐,一手握着我的手,带着我去拿笔:“阿娘教你,这里写个‘可’,然后交中书拟诏,再去门下审覆,最后交尚书奉行。”笔虽握在我手里,字却是由她写的,隔着我的手,她写出来的字依旧笔锋遒劲,较之父亲的精致清雅更具英武,写完对婉儿一扬眉,婉儿便小心收起卷轴,交在一旁的中官手里,这中官一接了东西便退出去,我愣愣看着这阉人退出,回头去看母亲,母亲对婉儿道:“再拟一诏,命河东、山南、淮南道调粮以备。”回头问我:“可知为何是这三道?”
我讷讷回答:“因它们临近河南、河北。”
母亲点点头,拍了拍我的肩:“去罢,明日再来。”
我只得退了出去,次日才入偏殿,便听说有御史上书,说如今正是麦秀蚕老,农户将有收成的时候,若敕使抚巡,难免搅扰百姓,反而耽误了稼穑之事,不若等到秋日农忙完毕,再来一总褒贬,父亲、母亲嘉纳其言,将派使出巡之事暂且搁置,母亲又下令宫中自皇后以下,至太子妃、我和后宫诸妃嫔、才人、女史、六尚、二十四司执事,供奉具都减半,无品级的宫人、内侍则各赐绢一匹,及家人有册者亦赐米以助荒年。
我到此时才略略品出一点味道来,顿生感慨。我们高居庙堂,遇事时想起什么是什么,到了民间,却又是大不一样。如这御史巡抚存问之事,看似利民,实际朝中御史巡外,地方怎么可能不加接待?接待且不说,御史查访,调档、造册、勘问,哪一样不要抽调地方民力?农人本是繁忙之时,又遭这样搅扰,到了秋日,只怕收成更是艰难。我相信以太子之为人,一定是因体恤才上此书,却不料不悉下情,反倒好心办了坏事,而母亲本可提前阻止,却偏要等令出中将人都已选好之后再等由御史上书驳回,这却是活生生的在打太子的脸。尤其如今这年岁,好事全是皇帝做的,坏事则全是臣下的责任,会出这样的诏令,绝非天皇、天后不谙下情,一定是太子不懂事,陛下们看在儿子的面上采纳了,等听了进谏又立刻改过,真正是圣君仁主。自然,太子也不是全然昏聩,只是不知听了哪个人的怂恿上了这道书——毕竟还是太年轻。
想明白这点,我突然很庆幸自己早早地便向母亲坦白,站在了她那一边。
第103章 行露(一)
那个人的一切喜怒哀乐,实在是像写在脸上一样清楚明白。
从进宫的第一天起,韦欢就留心到了这个人。当然,她也不得不留心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将是她未来许多年内赖以晋身的阶梯,是她和兄长的富贵冀望之所在。这个人,不但名义上是她们这群小女娘的主人,实际上,也是韦欢得以长远在宫中立足的唯一机会。如今这样的世道,留给像她这样的世家庶女的机会并不多。
进宫已经有十天了,韦欢却时不时地还会想起进宫时兄长无生忍那欲言又止的脸。家中姊妹众多,几乎个个都想跟着韦欣进宫。她们自己的兄弟姊妹和父母也多半是如此想的。陪侍人选未定之时,族长家和崔氏的门槛,几乎被请托的人踏破。可是一向疼爱妹妹的无生忍却偏偏寻了韦欢,再四地劝她不要进宫。
“那不是你我该去的地方。”无生忍这样说,声音沉痛,带着切肤的畏恨。
韦欢讨厌无生忍这副模样,咬牙回他:“你忘了阿娘和七娘了么?”却不等无生忍回答,便跺脚回房,静静等待自己入宫的消息。
她对自己入宫这件事极有信心。且不论年纪、学问和血缘,单只说父亲那斤斤算计的性子,便决不可能叫这天大的好事落到别家头上去,哪怕那人是同胞兄弟,何况韦欣入宫这件事,全是崔氏一手操办的。
崔氏是韦欢的娘。韦欢的生身母亲是韦欢的“阿姨”。父亲嬖妾众多,韦欢的“阿姨”在诸多妾侍中排行第九,于是就叫做九娘。无生忍叫她“九姨”,韦欢却坚持叫她“阿姨”,其实无论“阿姨”“九姨”,都是极屈辱的称呼,可是韦欢觉得,“阿姨”听起来显得独一无二,而且“阿姨”听起来也更亲切,至少,这称呼与“阿娘”的开头是一样的。
韦欢起初是不恨崔氏的。她也是个可怜人。虽是出身名门,嫁的却是个“黄犊子韦”,虽然这姓氏自隋时便与京兆韦氏联了宗,祖上也不乏高官贵品,对外亦号称东眷之后,可是那些正统韦家的人看他们,却总带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一如那些山东豪族看待贩售木材起家的并州武氏。崔氏是正儿八经的清河崔氏女儿,嫡出,宗支。因为当今陛下禁山东世族互为婚姻,众多大族女儿挑不到合适的女婿,只好退而求其次地与江左、京兆等地的世家联了姻,韦欢的父亲韦玄贞那时还是个翩翩郎君,举了明经,未及吏部诠选。清河崔氏素重读书,见韦玄贞样貌生得好,便也就将女儿许了过来。谁知韦玄贞诠选未过,历经数载,才以流外官释褐,其后辗转几任,也只做了个小小参军。韦玄贞的先祖积留了田地宅院,又有同族帮衬,家境倒是殷实,也有极好的族学,日子过得倒是不错。可是以堂堂韦家旁支嫡子,年及不惑,还只得一个七品参军,却着实没什么颜面。韦玄贞因着这块心病,渐渐地养出个脾气,在外时汲汲营营,为了求官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动用妻子的嫁妆。在家则吆五喝六,酗酒逞凶,家中妻妾子女,无不深受其害。韦欢本以为崔氏遭遇了这样的丈夫,很该天然地便与诸位妾侍和子女站在一边,一起唾弃韦玄贞才是,谁知崔氏在丈夫那里受了气,不肯向自己的儿女发,却反倒变本加厉的发到婢妾这里来。高门大户的发作手段,与小门小户的那等撒泼撕扯又是不同。崔氏从不曾在明面上虐待过任何一个婢妾或是庶子。恰恰相反,她一直都端着一个温良主母的架子,做出恪守女德的模样,“公正”持家,“教导”子女,“规劝”丈夫。可是在她这样贤淑的操持之下,韦家庶出儿子几乎个个不学无术、性情暴虐,好容易有个无生忍能读书,偏偏制举时又遭人陷害。大郎韦洵,年少时便逼淫母婢、无所不为,尔后又凌虐诸庶出姊妹,终致七娘之死;韦家从一至十几的“阿姨”或因这样那样的缘由大受韦玄贞的捶楚挞伐,或因种种不端之行被崔氏“含泪忍耻”地驱逐、转卖,韦欢自己的“阿姨”自七娘死后便神情恍惚、一病不起,崔氏却以“再生一个孩子便什么都好了”这样的理由打发她近身侍候韦玄贞,又故意常派与七娘年纪相仿形态相若的女娘去韦玄贞那里传话、挑拨韦玄贞勒逼韦无生忍读书、派人在内院散播韦欢的闲话,终致这位“九姨”忧郁而死,临死时还握着韦欢的手,嘱咐她“日后好好侍奉你阿娘,你的终身,都在她身上了”。
韦欢恨崔氏,恨她阴毒。韦欢恨韦洵,恨他暴虐。韦欢恨韦玄贞,恨他不慈、不仁、不恤。但韦欢最恨的是自己。她恨自己为何没有及早察觉崔氏的阴毒,提前向阿姨示警;她恨自己不察,竟让七娘遭了韦洵毒手;她恨自己为何不能生成个男儿,代替无生忍去参加制举、攫取荣禄、保护至亲;她还恨,恨自己在至亲被人谋害之后,还要认贼作母,委曲求全。自从阿姨死后,韦欢便抛却了一切阿姨和七娘曾喜欢的闺秀事务,专一地练习骑射蹴鞠。从前她只是喜欢这些技艺,怕被晒黑、怕练得粗鲁,还不敢十分狠练。现在却憋着一股劲,发誓要将自己练得筋强骨壮,谁敢欺负她或是无生忍,她便一剑出去,要了那人的命——当然,韦欢知道这些都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崔氏的所作所为告诉她,真正能够杀人的,其实并不是那些弓刀箭戟,而是这复杂幽微的人心。
那个人过来了,步履轻快,面上带着毫不掩饰的笑意。韦欢很难想象这个人长于深宫。以她的见识和在宫中十日的经历来看,宫中人员更多、牵涉的厉害更复杂,其中凶险微妙处,数倍甚于她所曾见的世家门阀。在这样的地方,能有这样的笑、这样单纯的心机,究竟是她的错觉,还是…那个人实在是太幸运?
韦欢不敢深想。她怕想多了,自己会嫉妒得发狂。
“公主。”韦欢弯了腰,谦卑地向那个人行礼,同时小小地退了一步,好确保自己不曾越过韦欣。
李太平伸手扶住她,笑嘻嘻地道:“不是说了以行辈相称么?叫我二娘,我叫你…四娘?久闻韦家小四娘大名,什么时候在宫中也打一场?我一定到场为你助威喝彩。”
她的笑容实在是太灿烂,简直刺得人眼睛生疼,韦欢低了头,轻声问道:“二娘自己不下场么?”
李太平大笑起来,韦欢不明白她有什么好笑的,却只能默默地陪出一个微笑,听这位公主说话:“我那球技,马都骑不住,还下场呢,从马上跌下来,就是真‘下’场了。”
韦欢隔了好一会才明白她话里的意思,却依旧不明白这有什么好笑的——不会骑马、球技不佳这等丑事,别人都只会拼命遮掩,她怎么还能拿来玩笑,还笑得这么…欢畅呢?那个人还在那自作聪明地咯咯大笑着,韦欢听见这笑声便本能地生出一股愤恨,却依旧只是微微低着头,露出一个恭顺的、恰到好处的温婉笑容。
第104章 行露(二)
公主的伴读们之间暗流潮涌。崔、王、房、裴、韦,皆是千年大姓,世家门第,按理说本该相互亲爱才是,然而王氏自隋时便已渐渐没落,虽还列在五姓七望,其实五姓早已只剩四姓,王平、王婉虽出自嫡宗,却早已没有崔明德、崔顺德那样的家世底气;房氏本非一等高门,子孙不及崔、王、韦兴旺,武德末年又遭遇了那一场丧乱,房遗则之父兄皆因此而死,自己也被流放多年,如今虽荣登高品,却是族中凋零,且他是因攀附天后而起,朝中人甚耻之,士族目之为寒门新贵,庶族目之为高门流毒,连带的房氏姊妹也遭诸世家女排挤,以为并非己类;裴氏倒是与众姓交好,裴兰生亦性子温和、禀中持正,可她带进宫的偏偏是独孤敏,独孤敏是从龙的关陇军镇独孤氏之后,这些开国勋贵与山东士族向来不和,单看天皇下禁婚令之后,许多山东豪族宁可将女儿嫁与大姓旁支的白身儿郎,也不愿字给出身即有爵位、恩荫的勋贵之家,便知两方恩怨有多深,裴兰生将独孤敏带进来,便如同无形中与其他士族都划出了一条边界一般;韦氏虽是京兆大族,可惜自己这一支却非正统,“黄犊子韦”的名声在外,父亲又是那样低品,韦欣与她两个,对谁都只有容让隐忍的分;至于崔氏,虽为天下氏族之首,前些年拒婚太子之事,朝野震惊,天下士族以为美谈,却难免也惹来许多“清高、孤傲”的评价,且人人皆知皇家不待见崔家,这些小女娘都是奔着代王妃的位置来的,自然也不知不觉地便不大和崔氏亲近了,可笑韦欣那蠢物,这样清楚的形势都看不清,一门心思的还去巴着崔明德——不过巴着崔明德也好,等她失势了,自己才有机会。
韦欢默默地笑了一下,捋了捋衣袖,提笔蘸墨,将要开始抄写字帖,却听门口一阵喧哗,这喧哗自远及近,涌入殿中,如千百只蜜蜂儿倏然飞进一般,韦欢无奈地蹙眉,将刚提起的笔放下,起身到门口迎候:“见过公主。”
“叫我二娘。”李太平兴冲冲地跑进来,杨娘子带着四个乳母、小浪带着五六个宫人、王诩带着八个内侍也纷纷进来,有给公主打扇的、有脱鞋的、有擦汗的、有捧香的、有执笔墨的、有无事嘘寒问暖的…偌大殿中瞬间便满是浓郁的人身上的香气,呛得韦欢喘不过气来,还要分神听这位公主说话:“四娘,四娘,你替我写了多少了?阿娘派人来向我索要了。”
韦欢想起方才被打断的那幅字,微微垂了眼,道:“写得不多,已有一百札了。”她说得慢,李太平听了前一句,便露出失望之色,等听了后一句,脸上又骤然放晴,继而又露出赧然之色:“一百札?我…我只托你写二十札。是我没说清楚?还是你听岔了,不用写那么多的。”
韦欢自己一日里便要练二十札的字,见这位公主竟以一百札为多,心中嗤笑,面上倒不大显,淡淡道:“横竖也是无事,权当练字了。”转身要去拿字帖,冷不防被李太平一把挽住手,讶然回头,却见这人勾着她边向前边道:“短短数日写一百札,很辛苦罢?实在多谢你。”
韦欢不大习惯这样的亲昵,不动声色地从她手中脱出来,拿出笔札,一一摊开,李太平挑了眉道:“叫她们拿走就好,你这又是做什么?”
韦欢强忍住嘴角的抽搐,努力回想崔明德平时云淡风轻的模样,模仿了好一会才微笑着轻柔地道:“技艺不精,怕二娘觉得不好,所以写了这么多,二娘挑好的拿二十札去。”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