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前四亿年开始的虫群进化 - 第222章 侦查防御系统的设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2章 侦查-防御系统的设想
    具体探测的方式很简单,那便是发射大量的小型探测器,让其在太阳系外圈的环境中大量散布,监视外太阳系范围内的环境情况。
    这些探测器并不需要跨越恒星系统间的漫长距离,探索其他恒星系统,但起码要将巢群的监测范围延伸至冥王星轨道,甚至柯伊伯带和奥尔特星云。
    尽管并不知道会不会有未知的敌人从恒星系统外跨越漫长的天文单位距离,进入太阳系,但毕竟,太阳系内是自家主场,该有的防备,还是需要有的。
    设想中,这套防御系统将由大量的,伪装成小行星模样的探测器,或者说小型轨道卫星组成。其将具有发达的感知器官,实现可见光,红外与电磁多个波段的感知。
    考虑到单个结构的体型有限,难以支持多种复杂的功能,这些结构将拥有多种不同的分品级,有些仅仅安装电磁波感知结构,有些安装红外感知结构,还有些安装可见光波段感知结构等等。
    同时,设想中,还具有一些体型相较于这三种被动接受结构更大的主动结构,具有发达的,能发射电磁波的“主动雷达”,但自身并不具有接收能力。
    设想中,其将与大量小型接收结构配合,类似当年的侦查母虿与微化接收虿,大范围的探测太阳系外围任何移动的天体结构。
    甚至,这种结构还可以放弃主动雷达结构,转而安装一门相较太空生物的主炮略小的生体电磁炮结构,实现对可能的来袭敌人的打击。
    而要让这套系统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就有数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结构之间的通讯与配合,二是结构的隐蔽,三是结构如何抵达预定位置,又如何保持现有的轨道。
    通讯与配合问题,对巢群来说基本可以说不是问题。集群意识与空间突触这种近乎bug的能力存在。让一切配合与通讯相关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空间突触结构的原理与后世的任何一种通讯手段都不同,更接近还并未实现的量子通讯,是理论无视距离的,起码地球到火星,再到太空生物现在所在的位置,都可以实现无延迟,无衰减的通信,这让某种意义上,巢群干这种事天然具有优势。
    结构的隐蔽问题,则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在太空中,不算引力波观测之类超前手段,一個物体被观测到,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物体反射的光线被光学观察结构捕捉,二是物体散发的热辐射被红外感知系统发现。
    可以预见的近未来太空战争中,这两种手段将会成为不暴露自身的情况下最佳的侦查手段,因此,想要隐匿在茫茫宇宙之中,无外乎红外与可见光波段的隐身。
    但这两者,却是相互冲突的-如果采用吸光材料,势必会使结构表面升温,产生热辐射,被红外波段的探测器发现。而若使用反光材料,又会使反光量上升,更容易被可见光波段观测到。
    不过这也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法。设想中,结构外层,将包裹着一层特殊的菌毯结构,其具有较高的能量转化率,在降低反光的同时也吸收热辐射,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量。
    因此,小型的被动观测结构结构将不安装生体核反应堆,完全依靠光合作用,热能合成作用与辐射合成作用获取能量,供应结构的日常活动。
    大型的结构中,由于主动雷达结构不常开机,也没有必要安装生体核反应堆,也能依靠混合自养合成系统来维持生命,唯一需要安装生体核反应堆结构的,就只有包含电磁炮的打击结构。
    但同样,一套包含混合自养合成系统的菌毯结构能为其提供一部分的能量,同时进一步吸收核反应堆产生的辐射,以防其外泄。
    核反应堆的小型化并不是什么难题,后世,制约反应堆小型化的主要是那套复杂的烧开水机械结构,而林易可以直接使用热能合成,省去了烧开水的过程,就压缩了不少空间。
    不过,想要驱动电磁炮,就需要大量的电板柱器官,以及储存特制弹丸的空间,一切的一切,都让电磁炮打击结构是其中最为庞大的一种结构。
    那么最后,就仅仅剩下一个问题-如何将这些大量的结构发射至指定轨道,又能让其保持相对固定的轨道,起到持续监视或形成打击能力的作用。
    对于小型结构来说,发射过去的方式很简单,这也是林易前往小行星带的主要原因-只需要在较大体型的小行星上建立大量目前的材料所能达到极限的大型电磁炮,直接将小型的结构发射至预定位置。
    但对于大型结构,尤其是具有反应堆与电磁炮的打击结构,这样的设计,是相当不友好的。较为精密的结构让它们不一定承受得住电磁炮相对火药武器较为平滑,但依然暴烈的加速过程。
    铀燃料的特殊性,让将结构基础加速至较高速度,再进行蛹化也不太现实。并且,对于小型结构来说,从发射时的高速状态减速泊入轨道的过程,以及后续的持续变轨与保持位置,也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意味着,这些无论大小的结构,自身必须拥有主动推进手段。
    但巢群目前所掌握的推进手段,却都不怎么适合-类似气步甲的喷射推进系统比冲量太低,无法支持长时间运转,化学火箭引擎同理,并不适合安装在这些结构上。
    而核火箭引擎,虽然工质比冲量更高,相对较为持久,但体型太大,并且运转时会造成强烈的热辐射,有违新结构保持隐蔽的初衷,也就更不适合了。
    因此,林易需要一种长续航,高比冲,体型小,并且推进工质的温度较低,不会产生太强热辐射的推进手段,相应的,对推力的要求可以降低。
    而符合这些条件的火箭引擎,再林易搜索一番记忆与火星上的考古发现后,就发现,还真有。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