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重振大明 - 第249章 孙传庭在陕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孙传庭是山西代州人,家中世袭振武卫百户。
    同很多世袭军官一样,他的祖上早就鼓励子孙习文、参加科举成为文官。孙传庭祖上四代,都曾考取举人,担任州县官吏。
    到了孙传庭这一代,孙家终于出了进士。万历四十七年,年仅二十七岁的孙传庭,在乡试中举后一鼓作气考取进士,被赐同进士出身。
    有了进士身份,孙传庭的官位,自然胜过父祖。先是在永城、商丘担任知县,后来因为在山东白莲教造反时防备有功,被调进了朝廷,担任吏部验封司主事。
    主事是新科进士就能担任的,这个职位,对孙传庭明显只是过渡。没过多久,他就升任吏部稽勋司郎中,成为朝堂上颇有实权的正五品官员。
    此时的孙传庭,年仅三十三岁,只要按部就班向上升迁,完全有可能在四十岁左右时担任侍郎,成为朝廷***。
    不过这个时候,朝堂上是阉党横行、魏忠贤专政擅权。孙传庭对此颇为不满,不愿同流合污,找了个理由告假回乡,在家侍奉母亲。
    朱由检知道他的大名,登极之后不久,便想法把他起复。先是任命监察御史巡按陕西、加从三品参政衔,又在山西巡抚胡廷宴因为建祠被罢免后,任命孙传庭署理陕西巡抚。希望这个能臣,稳定陕西局面。
    此时,距离孙传庭起复,已经四个多月。孙传庭到陕西的时间,也有近三个月。
    “老爷,还要去什么地方看吗?”
    “您现在已经是巡抚,不该微服私巡。”
    “万一发生什么事,朝廷脸面何在?”
    随着孙传庭在陕西转了三月,家仆孙福实在忍不下去,再次劝说他道。
    陕西的局面实在太乱,到处都是盗匪,一路上他们数次遇险。若非孙家出身卫所,有精锐家丁跟随,说不定他们这些人,就有可能遇难了。
    所以这些人早就不愿转下去,多次劝说孙传庭,亮明旗号也罢、去西安上任,不能这样下去。
    不过孙传庭是个倔脾气,丝毫不听他们的劝。以皇帝之前命自己秘密巡按陕西为由,带着他们把陕西转了一圈,不但有陕西巡抚的辖区,延绥、宁夏、甘肃三个巡抚的辖区,他也曾去看过。
    将近三个月下来,孙传庭对陕西的情况不说了如指掌,却也了然于心。对自己面临的情况,已经明明白白:
    “陛下让我来陕西,是要把陕西的情况好好治一治啊!”
    “如果治理不好,那就栽在这里了!”
    对自己突然被起复颇为不解,孙传庭接受任命后,便思索皇帝的用意。
    他对当今皇帝毫无了解,也不觉得自己和皇帝有什么交情。想来想去,只能把自己起复的原因,归结为当初防备白莲教的功绩。
    来到陕西之后,看到一路上的盗匪,他更确认了自己的想法,知道现在陕西最重要的,就是平定盗匪。
    为了确认自己的想法,孙传庭一路轻车简从、在陕西秘密查访时,仍没有放弃对朝廷的关注。
    在从邸报上看到,朝廷任命延绥总兵杨肇基担任三省剿匪提督、杨鹤担任三省剿匪护军使,并且把现任兵部尚书袁可立的儿子袁枢派来担任西北镇抚使后。他完全确定了自己的想法,认为皇帝把自己派过来,就是为剿灭陕西盗匪做准备。
    一路上的遭遇,让孙传庭认为这点很正确。陕西的盗匪,已经到了不得不剿的地步。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像天启二年的白莲教之乱一样,发生一场大乱。当前陕西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剿匪,不让盗匪蔓延。
    如果再像三月份那样,发生饥民杀死澄城知县的事情,陕西的情况可能就变得不可收拾、到处都会生乱。
    ()
    这些情况,孙传庭已写成奏疏,打算在巡察完整个陕西后,把情况上奏上去。
    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查访到临洮府时,朝廷又传来消息,任命他署理陕西巡抚。把陕西最菁华的西安府等地,交给了他治理。
    这下他的踪迹再也隐瞒不住,陕西很多官员都知道,新任巡抚孙传庭,早已被朝廷派来秘密查访,说不定就在某个地方,看到他们的行为。
    这让很多官员产生紧张,担心孙传庭看到什么,会对他们不利。
    孙传庭这些日子已察觉到变化,发现自己秘密查访的阻力越来越大,再这样下去已经不能查访到实情,反而给地方带来压力。
    甚至,说不定还会有人铤而走险,勾结盗匪谋害自己。
    所以,面对孙福等人的再次劝说,孙传庭道:
    “走吧,前面是凤翔府,过了凤翔就是西安,到那打出旗号。”
    从家乡代州出发,过延绥、宁夏、固原、临洮,孙传庭本来打算往西去甘州诸卫,接到升任陕西巡抚的命令后,不好再去甘肃巡抚的辖区,所以他转而向东,打算把陕西巡抚的辖区转一遍。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秘密查访的事情传播得太快,很多地方官员都得知了消息。再从巩昌去汉中府已不可行,所以他打算去凤翔,然后直奔西安府——
    西安那边的官吏,一定比其他地方注意他的消息。为了避免这些官吏骚扰地方,他决定亮出旗号,不让他们扰民。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凤翔官吏也很注意他的消息。来到凤翔府不久,他的身份就被人察觉,被当地官吏确认。
    “就是这些人,刚才向我打听沈公渠的情况。”
    “还说这个渠修得好,问我沈公是谁。”
    一个老丈指着孙传庭,向一个差役说道。
    显然,这边的人早就被嘱咐,注意异常人员。孙传庭向他打听情况后,便被暴露出来。
    那个差役听到老丈的举报,当即小心上前,询问孙传庭一行人的身份。
    孙传庭已经没打算继续隐瞒,见此点了点头,孙福高声说道:
    “我家老爷姓孙,讳传庭。现任巡按御史,署理陕西巡抚。”
    “找个能做主的,接待我家老爷!”
    早就知道新任巡抚孙传庭在陕西秘密查访的消息,甚至被县里的官员派出来注意这件事。这个差役却完全没有想到,孙传庭会出现在这里。
    听到孙福通名,他惊得吓了一跳,急忙下拜行礼后,嘱咐老丈等人好好招待孙传庭,自己向县里告知这个消息。
    <divcss="ntentadv">
    这个差役走后,孙传庭来到老丈身前,扶起同样下拜的老丈,和颜悦色地道:
    “老人家,刚才你不愿说,现在该说了吧?”
    老丈这个时候,才知道县里官吏让注意异常人员的目的。见孙传庭如此和蔼,哪里还不知道这是遇到了传说中的青天大老爷微服私访,县里那些贪官污吏是在故意阻挠。
    所以一拍大腿,后悔道:
    “大老爷怎么不早说!”
    “早说我怎么会告诉王差役,早就把沈公渠的事情告诉你了。”
    “这沈公渠啊,是万历四十六年的时候,知府沈老爷亲自主持修的。”
    “这些年遇旱的时候能够收获粮食,多亏这条沈公渠。”
    “沈老爷真是好官,还让衙役去贩盐,官代民课。”
    “听说凤翔公差到京城探望他的时候,见他家里十分简陋,几乎一无所有。”
    ()
    “这样的官啊,现在可不多了。”
    “青天大老爷微服私访,也是这样的好官吧!”
    一番话絮絮叨叨,听得孙传庭有些惭愧。他虽然称不上贪官,家中却颇为富足,回乡后大治第宅、辟园圃,与宾客赋诗谈笑。哪像这位沈知府那样,在京做官家里都一无所有,甚至在公差去拜访后才开火做饭。
    『这样的官吏,我该向朝廷举荐啊!』
    询问沈知府的名字,孙传庭得知是沈自彰,顿时有了印象,想起前些日子从邸报上看到的一个消息:
    『光禄寺丞沈自彰,转任文选司郎中。』
    『陛下已经重用他,不用我举荐了!』
    曾任吏部稽勋郎,孙传庭对吏部的官员还是有些关注的。尤其是文选司郎中,哪个官员都会十分关心。
    如今,他终于知道了,眼前老丈提起的沈知府,就是新任文选司郎中沈自彰。
    『陛下任命这样的干臣做文选司郎中,这是天下之福啊!』
    『希望沈郎中多选拔些和他一样的能臣干吏,把天下给治理好!』
    转了这么多地方,眼前是他看到的最好景象之一。这让他对沈自彰颇有好感,认为提拔他担任文选司郎中的皇帝,也是一位明君。
    尤其是想到皇帝登极以来,抚察罕、平阉党,不但稳定边疆,还扫清了朝堂妖氛。这让他更认可这位皇帝,愿意为皇帝治理天下出力。
    仔细询问沈自彰在凤翔府做的事情,孙传庭对他的作为颇为认可。认为凤翔能有现在的局面,沈自彰功不可没。
    在府县官吏到来后,他更是查阅当年沈自彰治理凤翔府的记载,询问各种政策的效果,对如何治理陕西,心中有了腹稿。
    为了这件事情,孙传庭在凤翔府停留数天后,才在府县官吏的护送下,向东前往西安府。
    此时,西安官吏早已得知消息,很多人前去迎接。
    有这些人在身边,孙传庭显然无法继续查访,他只能按这些官吏的安排,直接前往西安城。
    西安是汉唐故都,在大明也颇受重视。太祖朱元璋曾打算迁都西安,甚至派太子朱标查看。后来因为朱标回去后生病去世,迁都的事情不了了之,西安错失了成为大明首都的机会。
    不过,作为首都的备选地之一,又是秦王府所在,西安城的建设还是很好的。
    孙传庭抵达之后,便对此暗暗点头,认为只要有一支精兵,西安城就不可能会丢失。他有这座城池做依靠,可以放手剿匪。
    作为陕西巡抚,孙传庭的权力非常大。按照朝廷制度,巡抚是朝廷派往地方的代表,正式职位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和兵部侍郎,有权监督和节制地方三司。
    西安作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陕西按察使司、陕西都指挥使司驻地,这三司的官员,都受孙传庭的节制。
    即使秦王这个藩王,也很难影响孙传庭。
    唯有三边总督,拥有总督陕西、甘肃、延绥、宁夏军务职权,可以约束陕西巡抚。但是三边总督的驻地在固原,防秋驻花马池。陕西巡抚的驻地在西安,防秋驻固原。
    两人根本就不在一个地方,而且有很多地方要配合。所以三边总督对陕西巡抚的约束也不大,孙传庭在西安城中,可谓大权在握。
    这么大的权力,同样也意味着巨大的责任。尤其是孙传庭这个巡抚是皇帝直接任命署理的,没有经过廷推。如果他干得不好,无法转正不说,也伤害皇帝的威望。那样他在以后,就很难被重用了。
    所以,孙传庭在接风洗尘之后,很快便开始工作。
    正当他写着奏疏、思索如何打开局面的时候,西北镇抚使袁枢,主动找了过来。()
    他同样担负着剿匪任务,而且在出发前,便被父亲袁可立嘱咐,要做好剿匪军队和地方官员的协调工作。
    再加上皇帝也显示出对孙传庭的重视,袁枢在孙传庭抵达西安后,主动找了过来:
    “孙巡抚,陛下让我担任西北镇抚使,辅助军队和地方协调工作。”
    “若是孙巡抚有什么需要,可以尽管安排。”
    孙传庭对此大喜,更知道了皇帝对自己的看重。虽然他对此极为疑惑,不知道皇帝看上了自己哪一点,不断升官不说,还做出这些安排。
    但是这个时候,明显不适合追究原因。想到自己在查访时听说过锦衣卫同样在查访,孙传庭让袁枢把锦衣卫调查的资料带来,以供自己参考。他想把锦衣卫的资料和自己查访的情况相对照,摸清陕西情况。
    锦衣卫有三个队伍调查陕西情况,这件事袁枢是知道的。甚至还知道因为锦衣卫调查时太高调、名声也太差的原因,颇是损失了些人手,导致现在还没有达到皇帝的要求,把流民、盗贼、钱粮、人口等数据调查清楚。
    如今孙传庭索要这些资料,袁枢当然要配合。把传递到西安的资料,都向孙传庭送了过去。
    看着这些零散的资料,孙传庭知道了锦衣卫至今未完成调查的原因。这些驴头不对马嘴的资料,显然是不适合传到朝廷的。就是对他来说,作用也并不大。
    好在他对陕西的情况调查得很清楚,只是用锦衣卫的资料佐证。很快就根据自己的见闻,从里面择取有用的资料,把奏疏最终完善,利用锦衣卫的渠道,快马发了出去。(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