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太子 - 第379章 纷繁复杂的川中局面
第379章 纷繁复杂的川中局面
不得不说汪兆龄的计划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用最卑微的态度开出最昂贵的价格,再以和硕特部作为某种程度上的威胁,两相叠加下来,不管换做何人都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西想要招安的诚意。
有着这样的基础,后面的事便好办了。
只要在某些方面露出些可以谈判的信号,就算仅靠着讨价还价他也有信心能将明军拖上个把月。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朱慈烺眼中,不受控制的内部力量甚至比外面的强敌还要危险。
当初他能于一夜之间夺了数百军将的兵权,现在就不可能允许大明有近乎独立的人马。
如此情形之下,朱慈烺自不会再与他多说什么,而这迟滞明军的谋算也就落到了空处。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就当汪兆龄心事重重地准备回去复命之时,却有一队如狼似虎的兵卒将他围了起来。
见此情形,汪兆龄自然以为喜怒无常的明皇是要取他小命,可当这嘶嚎才传了几声,他便见一虎背熊腰的军将快步走了过来。
“聒噪!扰了圣驾,你有几个脑袋够砍?!”
自跟了张献忠以来,人命在汪兆龄心中的地位便一落再落,待到现在大抵与草芥也无太大区别。
可那都是旁人的性命,并不代表他对自己的生死也毫不在乎。
所以当那军将气势汹汹地走来之时,他满肚子的争辩之词就都生生被堵在了喉咙以下。
“陛下有旨,外面兵荒马乱,汪兆龄便等几日再走吧。”+
待听此言,诸般情绪立时消散,紧接着一阵明悟便于心间生出。
明军怕是要动手了。
站在小皇帝的立场上来看,流寇与鞑子将才做过一场,自不虞流寇与其有所勾结,而此时的流寇竟拿着那样的条件前来重庆,这谈判从一开始便没有成功的可能。
此等情形之下,明廷与其空耗时间,倒不如直接动手,而这“等几日再走”八成也就是想要来个突然袭击吧。
想明白这些,汪兆龄自然有些弄巧成拙之感,可当他扫了眼虎视眈眈的兵卒,心中却怎么也想不到通知广元的法子。
这次怕是在劫难逃了。
心念及此,他的面上不由浮现出绝望之色,但那军将又怎会管这些逆贼心中所想,见其迟迟没有反应便厉声呵斥了起来。
“愣着作甚?!还不谢恩!”
越不将旁人性命当回事的,越会将自己的生死看得比天还重。
哪怕汪兆龄晓得他那个皇帝正在做什么,明军北上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可当这声呵斥入耳之后,他还是颤颤巍巍地拜在了地上。
“学学生,谢陛下隆恩。”
汪兆龄的眼皮子终还是太浅了一些。
在他看来,明皇之所以直接断了谈判的可能,其最根本的原因便是觉得自家与鞑子耗了这么长时间,军心士气当已低到了某种程度,只要此时派兵进攻,必然能够一战取得全胜。
不可否认,这的确是缘由之一,但论及根本,真正让朱慈烺决定北上的却是他想明白了某些事情。
原本,他心心念念只想收复大西军中的人才,如此才一直表现得犹犹豫豫,瞻前顾后。
可到了现在,他却已想得非常明白,只要张献忠还活着一日,大西军便是不安定因素,绝不可能成为第二群闯军残部。
这般情形之下,他若再似先前一般,那最终的结果要么时埋下一颗定时炸弹,要么就是让湖广、川黔再陷战乱之中。
看到自家陛下的变化,似樊一蘅这等高级官员自然颇为欣喜,随即整备了好一阵的入川各部陆续开拔,一场大战显然就迫在眉睫。
只是
“你来了这么长时间,怎还连那刘进忠的动向都没探出来?”
渠县北面的明军临时营寨之中,杨展才一见曾英便劈脸责问了起来。
从官职上来说,他们都只是参将而已,并无高低之别,可从资历上来说,杨展在崇祯十年便已因中了武进士而被授为游击,那时的曾英却还是混在成都的“曾公子”而已。
有着这样的差别,杨展在同这后辈说话时便不那么注意,语气多少也就带上了些长辈的口吻。
若换旁的时候,似曾英这等年轻气盛且有战功在身的人自不会惯着对方。
可这么长时间,他的确没能查到达州流寇的动向。
再加上大军即将北上的消息已经传来,他却也有些不知如何辩驳了。
切莫小看了这支不见踪影的人马。
大军若要北上广元,这达州的位置便等于安在了大军的腰眼处,若真达州的这支人马在交战之际突然从后方杀出,那么对主力而言无疑就是个天大的威胁。
面对这等情形,杨展、曾英又怎会毫不在意?
“我若有差错自有督师、陛下责问,就不劳杨参将费心了。”
这话说得不软不硬,曾英虽还不解心中恼恨,但也只能做到这般程度,可谁曾想,素来傲慢的杨展却在听到这话之后愣了一下,待曾英都有所警惕之时他才又接着说道。
“某家走时,陛下曾让咱收敛脾气,莫要得罪同僚,却不想一来就引得曾参将不悦,实在是.”
看着面带苦笑的杨展,曾英却有些一拳落在了空处的感觉,可人家都已将话说到了这样的地步,他若再穷追猛打岂不是显得有些小家气?
随即他双拳一抱便朗声说道:“这几日寻不到那达州流寇的去向,咱也是有些焦躁了。”
有了这个小插曲,早前也互有耳闻的两人立时便熟络了起来。
自表面看来,这两人一个大度,一个知错能改,当也算是国家栋梁,可换个角度来想,若没有那句“陛下”又会是何等结果?
这便是有个能够服众的上司的好处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由于樊一蘅和王银龙的存在,川黔明军各部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
待到张献忠身死,大西军南下之时,各部之间的关系多已到了互为路人的地步,根本不可能再有配合作战之类的事情发生。
若是不晓内情,当会以为这便是明军丢失川中的原因。但实际上等到豪格大军修整完毕的时候,川中明军却已开始互相攻伐,便连杨展这等胜过豪格的将领也死在了内部的倾轧之中。
此时由于朱慈烺的存在,某些小事端就不可能成为更大矛盾的导火索,川中诸将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要比原本历史上和谐许多。
片刻之后,两人联袂入了营帐,有关于达州流寇的去向便也成了两人关注的焦点。
“我本也派了擅长寻踪觅迹的斥候顺着踪迹探查,可好死不死,一场大雨便把所有踪迹都洗了个一干二净,现在探不清那路人马的行踪,我这里也不敢再贸然北上,实在是有负陛下重托。”
“可曾派人去达州城里?”
“派了,城中上下对驻军的去向都是一无所知。”
细细问了诸般情况,便是杨展从军多年多少也有些束手无策。
按着寻常来说,当地多少也会对驻军的去向有些了解,哪怕并不能说出其部真正目的,但也能探出些有用的信息。
便拿那重庆来说,当地的官员至少晓得驻军是在一诸位颇高的将领带领下离的重庆,根本不似达州这里一点有用的信息都探不出来。
“驻军离开前后有没有可疑的人物进出过刘进忠府邸?”
闻得此言,曾英先是极为惊讶的看了杨展一眼,待在脑中转了数轮才试探着问道:“可疑人物?你是说.”
“不一定,不过驻军离开显然是瞒着所有人的,若真是张献忠给的命令恐怕也不止于此吧。”
“嘶~~~~。”
话音落下,曾英不由倒吸一口凉气,他已明白了杨展所指,亦觉得这当是个极有可能的答案,随即他突然起身往地图跟前走了几步,待看到那岔道极多的“米仓道”便又向杨展望了过来。
入川古道之中,最利于大军行进的便是那金牛道,但若人数不多又或要达到突袭的目的,走这条米仓道也非完全不行。
而且
“这米仓道可是能直通广元的啊。”
“嗯。”
杨展到底是久在川中的老将,哪怕他并没有跟着曾英走到地图跟前,但他曾任广元守备,又怎会不熟悉当地通路?
于寻常想来,几条入川古道之间当没什么关联,但这米仓道却会在入了大巴山之后劈出几条岔道,其中不光有能通向广元的,更还有能直接绕到其背后的。
“那我等”
“此事还不好妄下定论,也有可能达州驻军是和其他几处一道被那大将带走的,我等还是多加探查,待确定情况再报予陛下吧。”
“我这就派人去米仓道查看。”
说了一句,曾英便风风火火地直往帐外而去,留在帐中的杨展却皱着眉头不住思量了起来。
他嘴上虽说着不太确定,但心中却是倾向于达州驻军的失踪非同寻常。
只是他并非曾英这等毛头小子,在这等情形之下便格外谨慎一些。
更何况就算达州的流寇就算投了鞑子又能如何?
他们要么就是出米仓道至汉中投敌,要么便是接应鞑子由米仓道入川,无论出现哪一种,首当其冲的也会是还在广元的张献忠。
归到根里,此时距离北面战场最近的他们二人也还有近千里的路程,明军自能稳扎稳打,视广元情况的变化再做打算。
片刻之后,曾英再次返回帐中,当是已对麾下斥候做了安排,随即他们二人又于当下局面做了一番讨论,却还是因不明达州驻军的去向而难以做出结论。
这也难怪。
川中战事不但牵扯到了明、清、西三方,所涉及的土地也有千里之广。
更何况三方之中上面有上面的算盘,下面有下面的准备,便是自家统帅也不一定清楚手下队伍下一步会有各种动向。
就如现在的汉中。
不管朱慈烺、张献忠还是在理论上握着此地的豪格,于他们眼中此城位处战场后方自然不会往这里投入太多精力。
可出乎他们的预料,此时的汉中却与川中一般,已然陷入了明、清、西三方的激烈博弈之中。
“伱放心,先前鞑子将咱们逼得无路可走,你等找他们麻烦,咱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会在后面捅刀子?”
看着二三十步之外的李定国,贺珍便扯开嗓门高声喊了一通。
早前他们接到陛下的命令,说是让他这路人马驻在兴安以待变化。
原本,他们也没觉得这等位置会真有什么变化,只是因为上有皇命,这才暂且断了与湖南明军夹击襄阳的打算。
可谁曾想,数日之前却有一队大西军自米仓道而出,紧接着便直扑汉中,而他们两人在得到这一消息之后,一方面不得不震惊于陛下的料敌先机,另一方面则筹划起了应对之法。
在他们这个位置,自不清楚川中战事进行到了哪一步,但既然有大西军突袭汉中,那么此地之得失便很可能成为决定这场大战的胜负手。
由此,待与这支翻山越岭而来的人马取得联系之后,他们便在第一时间从并不宽裕的粮草之中分出了一些。
可谁曾想,这样的好意非但没有引来对方的感激,这支人马竟还就停止了对汉中的进攻。
很明显,汉中的得失对大西军而言至关重要,但对于不知川中情况的贺珍和孙守法来说,李定国这样的反应却是有些不知好歹。
不过就如贺珍所言,有人给鞑子找麻烦,他自是乐意见到,其后他与孙守法细细商量了一番,终还是觉得该和领军之人见上一面,好打消对方顾虑,全力进攻汉中。
如此也便有了今日一晤。
“这汉中事关重大,我自得多加提防,更何况你家皇帝便好取那渔翁之利,若你等趁我与鞑子两败俱伤之际出兵来攻,我军岂不是鸡飞蛋打?”
贺珍与孙守法自不会晓得缘何扯到了陛下身上,但面对李定国的话语,他们终也只能做出妥协。
“左右一座破城,你愿拿便拿,我军后撤一百里便是!”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