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异闻录 - 第一章 洛阳局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公元521年2月,北魏正光二年正月十六辰时二刻,艳阳高照,预示着今天的天气风和日丽。
    晨光中的大魏国都洛阳皇宫,庄严巍峨,富丽堂皇。南北二宫构成的宫城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太极殿、式乾殿、显阳殿、宣光殿、嘉福殿、徽音殿、含章殿、明光殿、晖章殿,青瓦红墙,错落有致。往来穿梭的宫人们,脚步匆匆的在前殿后宫的各个角落,各条廊道奔忙,将整个皇宫的消息和生活连接起来,开始了宫廷的新一天忙碌,也代表着整个大魏国新一年忙忙碌碌的开端。
    矗立在不远处的宏大建筑群,高达一百四十米的孤傲的永宁寺塔,顶天立地,高耸入云。悬挂在塔身上的一百三十枚鎏金铜铎随风而响,铿锵之声十里可闻。
    坐落在显阳殿一侧的西堂,今天看上去更加宏伟气派,庄严中不乏喜庆。金色的五爪龙缠绕在顶天立地的红色顶梁柱上,张牙舞爪,威风凛凛。绣着各种图案的五色布幔从数丈高的屋顶垂下,与成排的大红宫灯共同将西堂装点得温暖祥和。门口值岗的禁卫军卒,在这样喜庆祥和的日子里也面容肃穆且平静。
    这一切都说明一个事实,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新的开始。
    西堂内,镂空木雕七扇屏做背景的龙椅上,年仅十一虚岁的孝明帝元诩一身朝服,正襟危坐,表情庄重的主持今年第一场只有少数重臣参加的朝会。
    堂下,参会的大臣分别是:领军将军元叉、录尚书事高阳王元雍、尚书令李崇、侍中崔光、侍中侯刚、尚书左仆射元钦、侍中安丰王延明、吏部尚书元脩義、尚书李彦、给是黄门侍郎元纂、给是黄门侍郎张烈、给是黄门侍郎卢同,京兆王元继、安北将军兼怀朔镇将杨钧,散骑常侍孟威,以及当事人阿那瑰和叔父兄弟五人。
    选择在西堂召见群臣参加朝会,虽然不算正式,但规矩就是规矩,不能随便。然而,总有人得势之后便忘乎所以,把一切条条框框用来框定他人,自己却不受约束。今天的新年小朝会,领军将军元叉的着装就有些随意。奈何此君时下权倾朝野,一切军国大事,尽皆由元叉一言而决。就连元诩小皇帝也只是他手中的木偶。堂下诸君都是元叉一系的。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
    升阶赐座后,大臣之间免不了私下聊几句。拜年话自然要说,打听朝会内容也是一个方面。其实,今日朝会的议题就一个,宣读批准阿那瑰返回草原的圣旨。也算给几个月来争执不下的,关于阿那瑰去留问题的双方,一个最终的结论。
    去年九月逃亡洛阳,祈求大魏朝廷庇护的蠕蠕国主阿那瑰,今日特意换上了皇帝赏赐的大魏朝臣的绯色绣袍参加今天的朝会。此时他领着叔父和兄弟,卑躬屈膝的跪拜在皇帝面前,态度诚恳,滔滔不绝的说着肉麻的感谢话。
    这位大权尽失,子民分崩,仅仅享受了十天国主待遇的阿那瑰,领着五十三人仓皇出逃到洛阳,如丧家犬一样寄宿在魏国大鸿胪寺,一住就是五个月。五个月来,从洋洋得意到惊慌失措,再到决心回归草原,他经历了有生以来最难受的心里煎熬。
    九月来投时,皇帝令兼侍中陆希道为主使,兼散骑常侍孟威为副使,率众出京畿五十里相迎。又使司空公、京兆王元继至北中,侍中崔光、黄门侍郎元纂在近郊慰劳,并引至城门阙下。如此高规格的接待,大魏立国百年尚属首次。
    虽然出逃时有些狼狈,但欢迎的场面如此宏大,让惶惶不可终日的阿那瑰产生了一种错觉,真的以为大魏国离不开蠕蠕汗国。因此,刚刚进驻大鸿胪寺便四处联络,拉拢文武百官。
    有人欢迎,也就难免有人反对。蠕蠕汗国作为大魏的北部邻国,一直以来都是心腹大患。自太武帝主政时将其一举打败,八十年来,两国再无大战。但边境劫掠的事常有发生,北部六个军镇的建立也是因此而生。好容易今天有蠕蠕国主自投罗网,岂能放虎归山?所以,强硬派主张将阿那瑰留在洛阳,终生不得再回草原。
    另一派朝臣认为,现下大魏腹背受敌,应该与蠕蠕和平相处,集中精力对付南朝。今下蠕蠕国主来投,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朝廷可以帮助阿那瑰东山再起,促成两国永久的朝贡关系。杀一个阿那瑰容易,培养一个友好的邻邦很难。有了这次救命之恩,相信阿那瑰一定会投桃报李。
    主放派和主留派争执不下。日子久了,消息自然就传到了阿那瑰的耳朵里。原以为有初来时的大阵仗欢迎场面,大魏朝廷即便不帮自己,也不会伤害自己。不曾想,想把自己圈禁起来的文臣武将大有人在。这岂不是冲出狼窝,又入虎穴?看来,洛阳绝非久留之地,无论如何也要回到草原。哪怕一刀一枪杀出一个大好河山,也比禁锢在异国他乡的客栈里痛快。
    想通了其中关节,阿那瑰开始重金打点百官之中的主放派,希冀得到他们的帮助。然而,所拜文武官员,态度好的,收了礼物,说些不疼不痒的客气话,一杯茶便将他打发了。态度不好的,门都不让进,避嫌的意味很明显。
    这种寄人篱下,求告无门的凄凉,让阿那瑰越发不安。用他叔父的话说:大魏再好,孝明帝再和善,异国毕竟不是己乡,谁也不会真把咱们这些人当回事。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无头苍蝇似的四处碰壁后,阿那瑰终于发现哪里不对头,却不知道究竟哪里不对头。几人窝屈在鸿胪寺里商议来商议去,始终找不到症结所在。然而有一个共识是明确的:只有得到大魏皇帝的允诺和册封,才能名正言顺的回归柔然,收复旧部,东山再起。否则,回到草原也是送死。
    有了这样的共识,北归计划的第一步就是给皇帝上奏折,许诺永世成为大魏藩属之国,岁岁朝贡不绝。然而,三番五次的啼血奏请均如石沉大海,始终得不到皇帝的回应。日复一日,一起出逃的五十四人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既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又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解决。终于有一天,得了他好处的一位鸿胪寺官员心有不忍,道出实情。并悄悄告知他们,现下大魏朝真正掌握实权的是领军将军元叉。话说的委婉,意思却十分明确:你们拜错庙了!
    听人劝,吃饱饭。阿那瑰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大国内部的水深无底。相比之下,汗国君臣之间看不顺眼就动刀子,大臣之间一言不合就翻脸的相处之道,实在是太粗俗了,素质太低了。真个是人比人气死人,毛驴比马骑不成。此番若能回归草原,东山再起,首先要从大魏聘请几百位博士,给柔然的大臣们多多教授儒家经典。特别是三纲五常,礼义廉耻,要作为重点内容。
    之后的日子里,阿那瑰像个散财童子,用出逃时卷包的大把金银珠宝,对元叉展开金钱攻势。先后分五次奉上价值一百斤黄金的礼物(相当于后世的一百六十斤黄金),这才得到元叉的首肯。
    这时阿那瑰也终于明白了,只有元叉能救他的道理。因为曾经主政的皇太后胡氏,去年七月被元叉软禁在后宫,寸步不得离开。太傅、清河王元怿也被元叉囚禁在门下省,随便捏造了几条罪状后杀了。当今陛下还是个没长毛的熊孩子,元叉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
    说起来,元怿既是孝明帝元诩的叔父,又是辅佐新帝处理国家大事的首席大臣,也是太后床上的多情之夫,可以说是集权力和宠幸为一身的托孤之臣。身份如此特殊,元叉说杀就杀,可见此时的元叉是何等的嚣张跋扈。嚣张到将皇帝圈禁在显阳殿,甚至连取而代之的思想准备都做好了。只因得不到鲜卑勋贵和文武百官的支持,元叉才暂时熄了当皇帝的念头。
    辈分上讲,元叉和元诩都是大魏开国君主拓跋珪的直系后代。元诩这一脉是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拓跋晃—拓跋濬—拓跋弘—拓跋宏—拓跋恪—拓跋诩(拓跋改汉姓元)。元叉这一脉是拓跋珪—拓跋熙—拓跋浑—拓跋宵—拓跋继—拓跋叉。
    也就是说,元叉是元诩的叔祖爷爷,真有当皇帝的正当性。元诩的母亲和元叉的老婆是亲姊妹,元叉的另一个身份是元诩的亲姨父。这关系乱的,没谁了。
    帝王之家没亲情,只有皇权。可怜的元诩在他十九岁时,因为不满母亲插手政务,被生母胡太后下毒害死就是例证。皇家内幕本就错综复杂,大魏朝的皇室更是如此。也就是说,此时此刻的元叉,身份虽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草原上逃出来的阿那瑰哪里知道小皇帝只是个傀儡,还傻不楞扥的给皇帝上奏折。焉知没有元叉的允许,皇帝的诏令根本出不了显阳殿。
    终于,阿那瑰的付出,得到了该有的回报。朝廷允准他返回草原,替大魏国镇守边疆,成为永世藩属。并在年假休沐刚结束的正月十六早朝,得到皇帝陛下的亲切召见。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