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162章 给亲人们安排的副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62章 给亲人们安排的副业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此时,三大爷与姐夫如约而至,而大伯母也早已准备好了丰盛的海鲜大餐。
    他们瞅着满满一桌子的美食,有韭菜海肠、清蒸海螺、麻辣蟹、酱炒琵琶虾、清蒸八宝鱼、葱烧海参、辣椒炒鱿鱼、海蜇头炒白菜、拌海带丝和沙蛤汤。
    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
    “老弟,你真是太豪橫了!看看这满桌的海鲜,过去就算是地主老财,恐怕也没享受过这样的待遇吧?可真是太夸张了。“刘福生姐夫由衷地感叹道。
    三大爷笑着说:“这东西啊,海边的人可不稀罕、都吃够了。虽然营养丰富,但就是顶不了饿。没油的话吃着又太腥,也就我们内陆的人把它们当个宝了。”
    刘之野接茬道:“三大爷说得没错,单吃海鲜确实有点费油,配上一些配菜一起做着吃,才能吃饱。”
    大伯母在一旁催促道:“快吃,别等菜凉了,这玩意儿凉了太腥。”她指着桌上的菜肴,示意大家先吃饭。
    刘之野闻言夹起一只海参,恭敬地放到老爷子的碗里,微笑着说:“得嘞!咱们先吃菜,爷爷您先尝尝这个……”。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刘之野提到了今晚上找他们来的目的,说:“三大爷,我发现咱们村附近的山上,长满了可以编筐的植物,有条、腊条、帚条、荆条等,漫山遍野的,留在那里也是浪费。
    我建议您老组织村民们编制条筐、篓子、簸萁等工具,我可以帮忙回收。一个框子能给一毛五分钱。”
    三大爷、大伯、姐夫等人对视一眼,疑惑地开口:“之野,这玩意儿家家户户都会编,有的是,不值钱。你要用,送几个给你就行,还谈什么钱?”
    刘之野微笑着对三大爷说:“我替朋友代买的,需求很大,大约需要几万个。如果不够,后期还会追加。”
    他购买大量的编制荆条框子,其初衷是为了应对海产品交易量激增所带来的框子需求量暴涨的问题。
    刘之野注意到,这个编框子的植物在他们的村子里几乎随处可见。
    他灵机一动,想到可以利用这些植物为老家的亲人们增加一个收入来源,同时也保障了贩卖海产品所需的工具需求,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
    三大爷刘元海一听,瞬间激动起来:“嘿,这真是大好事啊!我们村家家户户都会编这个框子,手脚麻利儿地干,空闲时间一天就能编两三个。要是算上一个月,每户至少能多赚八九块钱呢!”
    “这么多框子,能卖得掉吗?别到时候卖不动,在村民们那里没法交代啊!”大伯在一旁担忧地说道。
    姐夫刘福生也提醒他:“是啊,之野,咱们村有300户人家,每户一天最少能编两个篓子,那一个月就近两万个篓子。可能还不止这些,村里的一些老人不下地干活的,一天就能编三四个篓子出来。”
    刘之野笑着安抚众人:“各位长辈们请放心,两万个框子是绝对没问题的。”
    其实,他仔细琢磨过,考虑到当前的交易规模,按每月两次的频率计算,一次涉及的重量高达一百多万斤海鲜。
    而考虑到实际情况,一个框子通常只能装六七十斤海鲜。因此,粗略估算,每月大约需要3万个框子。
    他对此事特别有信心,甚至有些担心这还不够。另外,就算那个月用不了这么多框子,也不会他多少钱,一个月顶多也就3000来块,对他庞大的交易额来说只是洒洒水啦,就当是救济亲人们了。
    老爷子由衷地赞叹道:“好啊!之野,伱又为乡亲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现在他们的日子苦啊,你有能力就多帮衬一下族人们。”
    他眼中闪烁着对刘氏一族的期待,这个村子里的人,哪个不是他的族人、亲戚呢?他深知,只有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们刘氏一族才会兴旺起来。
    在村子里,老爷子可谓是地位无人能及,就连三大爷刘元海也得退避三舍。
    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老爷子的辈分最高,解放前还是村里的族长,他的公正无私,使得村民们对他敬重有加。而且,刘氏家族的家风极好,大家团结一致,没有那些狗屁倒灶的烂事。
    另外,这几年的灾害让附近的其他村子们都苦不堪言,然而在刘家庄,有老爷子在,日子过得却是风生水起。这其中,刘之野的照顾起到了关键作用。
    别的先不说,刘之野煞费苦心的的地,为村里办得一桩桩一件件事情,那一件不是为了村民的好日子考虑的。
    倘若置身于古代,刘之野这样的人如若振臂一呼,定能引来万千响应。只可惜生不逢时,要不然他指不定能搞出“刘家王朝“来不可。
    “三大爷,咱们的稻田放养鱼虾蟹苗了吗?”刘之野接下来又询问起了稻田养殖。
    他们刘家村的地理位置真是得天独厚,背靠巍峨的太行山和燕山,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
    此外,村子还坐落在永定河畔,这条河流从村里流过,为村子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在近年气候干旱严重的情况下,他们的村子却并未受到缺水困扰。这得益于村子南边的一大片沼泽地。这片沼泽地正是永定河的支流以及大山流下来的许多溪流汇聚而成的。
    在刘之野的巧妙建议下,这片上千亩的水域被巧妙地利用起来,进行了一番科学的稻田养殖。
    现在是五月初,稻田里的水稻已经茁壮成长。各种水产品苗如草鱼、鲫鱼、鲤鱼、小龙虾以及从白洋淀特地引进的“胜芳蟹”等,都被放养在这片水域中,它们共享这片水域的丰富资源。
    这种多重经济效益的实践,不仅让这片水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会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起,这“胜芳蟹”那可极其有名。因为老京城人几乎不吃大闸蟹,也很少有机会吃海蟹,要吃就吃“胜芳蟹”。
    可能有人在后世的京城,无论是在街边小店、大型超市还是商业网站上,你都能随处可见“大闸蟹”三个字。
    甚至还有人会以为,吃大闸蟹是京城的饮食传统之一,这可真是天大的误会。
    在老京城的饮食经里,提到螃蟹,你很难看到“大闸蟹”这三个字。相反,他们每到秋季所吃的螃蟹,其实是一种名叫“胜芳蟹”的美味。
    “产蟹胜芳镇,食蟹正阳楼”正阳楼的涮羊肉和东山风味菜都很有名,而最出名的是大螃蟹。
    每年一入秋,正阳楼就在菜单和菜牌上添上了“蒸大螃蟹”,秋天的螃蟹最是肥美,单有一绰号名唤“高粱红”。
    而正阳楼的螃蟹则采购自津港附近著名的沼泽地胜芳镇。
    清代学者夏仁虎在《旧京琐记》中记载:“前门之正阳楼,蟹亦出名,蟹自胜芳来,先给正阳楼之挑选,始上市,故独佳。”
    作家周作人就曾经撰文回忆:“像正阳楼所揭示的胜芳大蟹,的确只有官绅巨贾才吃得起,以前的教书匠人也只能集资聚餐,偶尔去一次而已。”
    更多的人就像著名学者刘叶秋先生所云:“正阳楼的螃蟹,个儿大黄满,每个足有半斤,食客盈门,固不足怪,要是不为待客,自己上菜市,挑几斤大螃蟹,回家擂姜点醋,饱啖一顿番,也不过个块儿八毛的,比上馆子更痛快。”
    郭德纲有一出相声,说:“秋高气爽,正是河蟹肥的时候”,他买了二斤螃蟹,“拎着这五十多个螃蟹回家”,于谦说:“您倒不怕当五分钱给了”,在听众的一片笑声里,郭德纲美其名曰“棋子蟹”。
    所以,经过深入研究和走访考察,刘之野发现老京城人对“胜芳蟹”的喜爱程度确实非常高,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美食的追求和独特品味。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之野在选择养殖的水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胜芳蟹”。
    他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市场的潜力和巨大商机。如果养殖规模能够逐渐扩大,刘之野相信他们村凭借着“胜芳蟹”这一特色产品,未来的发展前景一定不会太差。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