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607章 606不吐不快
第607章 606不吐不快
小王同学没有喝酒,吃了点菜,喝了碗疙瘩汤就提前撤了。
小王同学一走,屋里这几杆大烟枪就如同飞鸟出笼,鱼跃大海,纷纷点起了烟。
哎吆,这一顿吞云吐雾,把唐植桐熏了个够呛,瞬间不想抽烟了。
“老唐,真不抽一颗?文文走了,我们不说,她不会知道的。”程少军这回可逮着机会了,一屁股坐唐植桐旁边,勾肩搭背,坏笑道。
“还是算了吧,我能戒这么多天不容易,这一抽又前功尽弃了。”唐植桐抵制住了诱惑,又端起茶杯,提了一个酒。
四九城这边喝酒的风气没有鲁省、豫省、东三省、蒙省重,哥几个喝的都比较随意,没有规定必须喝几个,但有一条,必须得喝高兴。
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酒劲上来后免不了一番挥斥方遒。
唐植桐哼哼哈哈的应着,不打算掺和,指点江山嘴上是痛快了,但人轻言微,起不到什么作用。
程少军看唐植桐不说话,就搬出了父亲的肯定,想着让唐植桐发表一下意见。
“我就是随口一说,让叔叔见笑了,当不得真。”唐植桐笑着摆摆手,很是谦虚。
“说说嘛,今儿都是自己人,又不是在外面胡说。”霍效平在一旁催促道,他的父亲在粮食口上班,最近为了供应问题着急上火,满口的溃疡,霍效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病急乱投医,他想听听唐植桐的看法。
刚才谈到的是粮食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太敏感,但什么事都不做,又对不起来这个年代一趟。
唐植桐一直想做点什么,也是这么去践行的,创汇的根本目的还是想着让外汇充足一点,多买点粮食,至于能有多少能用在购买粮食上,他就不得而知了。
在得知霍效平的父亲在粮食口权位比较重以后,唐植桐心思就有点松动。
当然了,唐植桐位卑言微,说点啥也起不到大的作用,但要是自己说的能得到霍效平父亲认可,并争取一下呢?
哪怕有点轻微的改变,多留下一点粮食,也算自己尽了一份力,没白来一趟。
“效平兄这个问题可难住我了,毕竟我也不能凭空变出来粮食。
我觉得吧,想要粮食安全,不能光看纸面上的数字,得亲自去下面走走。
老人家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去看看总不会是坏事。
以前的人总说农民是看天吃饭,按照我的理解,这个‘看天吃饭’,不是什么都不做,其实民间有不少优秀经验的。
农谚,你们都听过吧?
去年十月下旬下了一场雨,那时正值农历九月下旬。
有句农谚叫:雷打九月头,来年麦不收。雷打九月尾,坟堆遍地留。
今年是不是真的有谚语说的这么严重,我也不知道。
但这谚语既然传了下来,就可能真的发生过。
至于关于什么时节下雨刮风将来会出现什么天气,相信其他地方也有预示着以后天气的谚语。
现在科技水平还达不到,咱没法预估春天、夏天的天气,但农谚是几千年来总结下来的经验,能不能参考,只要派人挨个地方找农民走访一下,看看地里的实际情况,心里就有数了。
我无比期盼着这些预示着将来情况不好的农谚不会应验,毕竟咱才建国十年。
可万一应验,就有些吓人了。”
唐植桐说到这里,神情就有些沉重,他是知道接下来几年的走向了,天气确实发生了异常,大面积干旱。
但不能说自己知道即将发生饥荒,否则被说作蛊惑人心都是轻的。
实际上从去年秋天起,某些地方就有了迹象,报纸上时不时写一写某地集中人力物力抗旱,灌溉多少多少亩良田。
唐植桐叨叨叨,输出了一大堆,主要意思就一个,别特么闭门造车、拍拍脑袋就硬压数字,都他么下去看看农民的饭碗里有啥!
只是这人呐,鞭子不抽在自己身上感觉不到疼。
唐植桐端起杯子,自己喝了一口,事实就是这么个情况,越说越压抑,喝酒解解压,也是在心里盘算一下后面怎么说合适。
“从现在往前推,有文字的历史大概三千多年,正儿八经的史书一个书架也能塞下的。
但就这么一书架的史书,记载的饥荒就有五千多次,平均两年三次。
每当有饥荒,史书上都会有‘岁大饥’三个字,如果情况再严峻一点,还会有‘易子而食’四个字。
七个字道尽了百姓的艰难。
我真的不想咱们新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也是真的觉得咱现在实行票证是对的,能尽量保持公平、公正。
这么做,归根结底还是粮食不够吃闹的。
要想粮食够吃,除了保证良田产出外,我觉得还要开源节流。
不怕你们笑话,去年夏天的时候,我去外面摘过槐、榆钱,也挖过野菜。
下雨的时候去抓过天牛,晚上去摸过知了猴,偶尔还会出去打个猎,运气好也能打到个斑鸠、兔子啥的。
这些都是能吃的。
还有我这院子,开春会种菜,就连我们单位也开出来了一块地,多少也能添补一点。
小老百姓能做的就这么点,国家层面上,我知道的确实有限,也不好大放厥词,但都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想来大概也需要开源节流。”
手册的题字、李姨的表扬给了唐植桐底气,这要是放在以前,即便再压抑,他也是不会说的。
国家层面的开源节流,除了压缩城市人口定量外,无非是停止粮食出口创汇,转为粮食进口。
还有一条就是对“兄弟”的援助。停止粮食援助,并不是说不援助,转为用其他非食用物资代替,实在代替不了,也可以压缩一下体量。
再说了,像猴子、阿什么什么亚,哪是什么兄弟啊,那是标准的白眼狼!
那个阿什么什么亚的货差,就跟个有被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似的,逮谁喷谁,用中国援助的水泥建了一地的地堡!
就那鼻屎大的地方,白送都没人要,也就他当个宝。
对中国最大的“帮助”可能就是1毛钱4分钱一盒的“钻石骆驼”牌香烟了。
这个香烟还特么一股臭脚丫子味,要不是因为劲大、便宜,而且不要票,估计没人乐意抽。
至于什么兄弟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类话,是不该唐植桐说的,一来不符合这年头的价值观,二来身居底层,说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语干什么?
说完后,唐植桐痛快了。
压在心头的那颗大石头,可以传递给别人了。
唐植桐也想明白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些牵强,应该是“能力越大,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如果能力大,却没有相对应的权力,反而被灌输要担更大的责任,那跟出事后背黑锅的临时工有何区别?
唐植桐觉得自己尽力了,把责任交给权力更大的人吧。
唐植桐这边念头通达了,压力就来到了霍效平这边。
霍效平苦笑着摇摇头,开口道:“开源节流啊,哪一项都不容易。前两年咱国内放卫星,粮食产量高,国外说这么多粮食咱也吃不了,嚷嚷着让咱们加大出口,合同都签了,不卖就得毁约,违约金可不是小数目。也有给兄弟国家的援助,这也是必要的支出,不给人家不帮咱们站台啊。”
“不是不援助,而是有选择的援助,捡些咱这边不是非常紧缺的那种物资拿去援助,谈嘛,要援助还能挑三拣四吗?打个比方,我这边困难,找到你,说咱们是好兄弟,你得帮帮我,你家的肉啊、蛋啊、粮啊统统都给我,而且我只要当季的细粮。就是家里有,也不能啥都答应吧?”唐植桐举了个例子,就不再往下说了,再往下说就404了。
难,肯定是难的,但这事总归得有人出头去干。
正常的进程中,也确实这么干了,自己想做的无非是有人能提出来,把这一进程提前,缓解一下国内的压力,让老百姓多吃一口,少遭一点罪。
见没有好办法,四人碰了一下杯,话题也就转了。
武爱军谈起了自己单位的一些案子。
通讯不发达,小老百姓很难接触到一些刑事案件的具体细节,但这些对武爱军来说却有些先天的优势。
“你在刑侦口?”唐植桐听完武爱军讲的案例,插嘴问了一句。
唐植桐听小王同学讲过,武爱军原来是军口的,后来整个建制都调到了公安口。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从四九城和平解放起,公安口一直是军管,一直到59年1月,才暂时从军列中分出来。
“我倒是想去,人家不要我。我在交通科,上街指挥个交通,处理个事故啥的。出了事故可以找我,但最好别找我,我希望大家平平安安的,可不想大家出事故。”武爱军开玩笑道。
“可拉瘠薄倒吧,你个乌鸦嘴,谁大过年的说这个?罚一杯,必须罚一杯。”程少军起哄道。
有他俩这么一打岔,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
武爱军拗不过程少军,端起酒杯来喝了一口。
“你真想去刑侦口?”唐植桐待武爱军放下酒杯后,追问道。
鹿岚帮叶志娟麻利的办妥了张叶户口的事情,人家就提了一个“年轻人多交往”的要求,这个要求不高,唐植桐自然能抬着武爱军相处,但事不能只这么办。
“你有办法?”武爱军一听这茬,来了精神。
“鹿阿姨同意吗?刑侦口的危险性可比交通科高出不是一星半点。”唐植桐没有正面回答武爱军的问题,而是关心鹿岚的态度,这要是好心办了坏事,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
“我妈同意啊,但就是不开口给我找人办调动,说让我凭自己本事过去。说什么打铁得自身硬,省的她给我办过去却干不好给她丢人。”武爱军一脸苦恼像,家人支持,但也只是有限的支持,不肯给自己开后门。
“哦。”武爱军说话的时候,唐植桐认真看着他,从表情来看,不像是说谎。
“不是,你还没说呢,你有关系?别吊着我啊!我想去刑侦都快想疯了!”武爱军急切的问道。
“刑侦口确实有个朋友,我回头问问他,你先别抱希望。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唐植桐说的是张新平,因功调动到了市局刑侦口,是个实权的科级,听程海说张新平很受重视。
公安口比邮政还差一档次,现在级别还没有提上去,科级就能主管一个部门了。
但这种事八字还没一撇,唐植桐也不好打包票,这就是性格差异了,若是换了正儿八经的京爷,为了在朋友面前搏个面子,口头上肯定会大包大揽,事后成不成的再议,反正当时有面儿了。
“哎吆!你可真是我的贵人!必须加深一个!”武爱军大喜,端起酒杯和唐植桐碰了一下。
有这一下,唐植桐是真的看出来武爱军喜欢刑侦了,不过还是跟他确认了一下:“你为啥非要去刑侦?那边可不好干,血糊淋剌的,运气不好还能碰到高度腐败的尸体,那味道能让人把隔夜饭都吐出来。你能受得了?”
“受得了!人生在世总得有追求吧?刑侦确实累,危险也高,但是一道正义的光,能替被害人主持正义,能匡扶社会正气!”武爱军一脸正经的说道。
“你是这个!”唐植桐给武爱军竖了个大拇指,这下终于确认武爱军是真的想调动到刑侦口实现人生抱负了。
至于帮不帮武爱军,这个即便不问鹿岚,也得先问问叶志娟的看法,看以叶志娟对鹿岚的了解,是否同意武爱军去危险性更高的部门。
“以后家里有亲戚想参军的,只要身世清白,找我,我给办!”都是二十郎当岁的青年,特别好面子,有武爱军说有事找他和唐植桐开口给武爱军办调动的例子在,程少军也开了口,大包大揽道。
“好嘞!有你这句话,有事肯定第一个找你。”尽管唐植桐这边目前没有亲戚朋友需要参军,但程少军表态了,唐植桐就很配合的端起酒杯走了一个。
三个人都说了自己能为朋友干点什么事,酒桌上就只剩下一个霍效平没表态了。
霍效平端着酒杯,苦笑着开了腔:“别看我爸在粮食口,但我真办不了定量的事,老头特别讲原则。照个相、用个相机啥的,我倒是能办。”
霍效平一开口,程少军脸色就有点红,他承诺给在座的办入伍,但这事他办不了,肯定得用老爹的关系,而霍效平说自己父亲讲原则,这不就有点映射自己父亲不讲原则?
唐植桐也看出来了,站出来打圆场:“这就很不赖了,一个相机好几百呢,比自行车都贵。我以后指定跟你开口借!你们都是从小光着屁股长大的,知根知底,我是后来的,以后少不得麻烦大家,在这里先敬你们一杯,就算提前感谢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