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 第112章 中国小麦杂交之父李振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2章 中国小麦杂交之父李振声
    明朝之前的朝代哥。
    各朝帝王都先让人先记着。
    心里却觉得无比扎心。
    这玉米他们是完全看得见摸不着。
    听着只觉得难受极了。
    但还是先记着吧,万一哪天他们就有玉米了呢。
    做人,还是要留些念想的。
    【此后数年间,李登海和其团队仍然不放弃,刻苦研究。
    终于,在2005年10月,“登海超试一号”的亩产量达到了惊人的1402.86公斤,是全国当年平均产量的4倍。
    刷新了世界夏玉米亩产量的最高纪录,震惊了世界!】
    各朝代众人:!!!
    太厉害了,厉害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简直比那个m国人还要厉害。
    1402.86公斤啊,他们做梦都不敢这么做。
    如今真实实现了。
    ……
    【寒来暑往,愈久弥坚。李登海每年带领育种团队套袋150万-200万个,亲自在田间选择20万-30万个果穗。他以每年3至4代的速度,相当于完成了在中国北方需要150多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
    从亩产不足700公斤,到亩产超过1400公斤,李登海让中国玉米高产能力翻了一番。
    为了“一粒种子”的承诺,李登海创出了两次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七次中国夏玉米单产纪录、一次中国春玉米单产纪录!】
    李登海的经历,放在任何一本小说里,都可以说是实打实的爽文,还是逆袭流。
    在七十年代,一个农民,通过天赋学习和努力,一步步成为被世界仰望敬佩的人。
    这样的人,没有人会不佩服,不尊重,也没有人会说,他的那些荣耀头衔,德不配位。
    但敌人却不会为此手下留情。
    ……
    【如今的李登海,已经74岁高龄,但仍旧还奉献在第一线。
    如今已经年老的李登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创新无止境,高产无尽头。我要争取再干20年,再干出60年至80年的研发创新业绩,等于再活一辈子。”
    这就是近代李登海的一生。
    从最开始的初中毕业的农民,一步步成为倍受人尊敬的李院士。
    他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更是人类的英雄。】
    说起现代的伟人,主播语气骄傲极了。
    这可是向老祖宗们介绍诶,其中有祖龙,有猪猪,有二凤,还有黄帝炎帝蚩尤,所有人都看得见。
    秦朝。
    “彩!”嬴政抚掌,也为后世华夏骄傲。
    天幕今日要讲三个人,这李登海院士的经历都如此传奇。
    那剩下两位呢。
    也难怪后世对农业如此重视,给了他们许多荣誉。
    如此厉害的农人,别说后世激动了。
    祖龙表示,若是他这个时代有如此能人,高官俸禄又何妨。
    “记下了吗。”
    旁边,扶苏也像是被天幕带入了李登海的视角,看见了粮食从100公斤到1400公斤的进步,看向笔吏的眼神更是难掩激动。
    笔吏闻言,点点头,把记下来的东西默默朝着扶苏公子推了推。
    扶苏接过,再次认真看起了资料。
    他大秦虽没有玉米,但这样的经历却是可以给他们启发。
    育种。
    就像培养战马一样,让好马跟好马生孩子。
    若是成功,只若是增产一点,也是好的。
    ……
    【对了,李登海其实还有一个称号,“中国最有钱的农民”。
    因为他创办的种子公司上市了,他所研发的种子让他赚得盆满钵满,差不多几十亿的收入。
    他也成功凭着自己的能力,登上了中国富豪排行榜。
    家族产业,更是达到80-95亿之多。】
    各朝代众人:!!!
    讲真的,他们无法理解,甚至觉得匪夷所思。
    他最后怎么就成了个商人呢。
    看看,好几期天幕下来,天幕都说了啥,对士人一顿喷,对农工阶级非常友好。
    现在,平日里隐形的商人也出现了。
    后世真就不讲究个士农工商是吧。
    唐朝。
    李世民看着那个80-95亿,若不是碍于帝王威仪,都想掰着手指头算了。
    他忍不住想,他国库里有这么多银钱吗。
    有吗,没有吧。
    就,突然也很想研究一下那什么种子,充盈一下国库。
    另一边。
    商人聚在一起,看着天幕,也十分疑惑。
    李登海有了这么些成就,不想着当上士人,咋就专心赚钱了呢。
    后世到底怎么回事?
    ……
    【无论对于他育种领域上的成就,还是对于他成为富豪这件事,有羡慕和祝福两种情绪就足够了。
    因为这本就是他应得的。
    不说他把中国玉米的主权牢牢抓在手里。
    就说他只要按时缴税,不偷税漏税,他开个公司怎么了。
    他有能力,还有如此成就,就该他赚钱好嘛。】主播说这话,是想起自己打开抖音,看见的那些视频
    【大家可能会疑惑我为什么突然说这个,这里先留个钩子,讲到袁爷爷的时候,大家应该就能明白了。
    本期第二个主角。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他还被誉为“当代后稷”。
    是“中国小麦杂交之父”。
    他更是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
    他是谁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先生。】
    “哇?!”百姓们都有些震惊了。
    这人怎么又是一长串的荣誉。
    关键,他居然被称为“当代后稷”诶。
    那可是后稷!
    后稷,周族始祖。
    为童时,好种麻﹑菽。
    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教民耕种。
    后稷更是第一个建立粮食储备库和畎亩法。
    还放粮救饥,赐百姓种子,被认为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
    当然,最重要,在古代社会,他更是被尊为稷王、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
    百姓认识后稷,却不认识李院士,这也难怪百姓们惊讶了。
    就非常难以相信,天幕接下来要讲的一位,这得是有多高的成就,才能被称为“当代后稷”啊。
    总感觉一定很厉害的样子。
    ……
    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里,能当上院士的,有哪个不厉害的。
    【说起李振声,就要先说起他成长的时代了。
    1931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刚刚出生便经历战火,随后经历百年难遇的饥荒,李振声的童年生活,也在艰难与穷苦中度过。
    1942年,山东大旱,6月开始才降雨,秋季早早地下了霜,高粱受冻,几乎颗粒无收。
    与此同时,其他农作物也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大大降低。1943年,山东饥荒十分严重,百姓们几乎无粮可吃。
    为了生存下去,人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儿子、女儿变卖。街上乞讨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人甚至饿死街头。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山东已经处在战火之中,天灾人祸叠加,山东百姓们痛不欲生。那年,10几岁的李振声对外界事物还没有成熟的认知,却对“饥荒”一词印象深刻。
    “那一年过了年,老天还是不下雨,家里的米缸却早早见了底。”李振声如是说。
    李振声至今依旧记得,几年灾害过后,山东漫山的榆树叶和树皮都已经被人们吃光。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大葱叶子、蒜皮都是十分珍贵的食物。
    日后回忆起此事,李振声感慨地说道:“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义。”
    李振声的家庭十分贫穷,父母却十分重视对李振声的教育。李振声的父亲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齐了学费,李振声才得到了在农村上私塾的机会。遗憾的是,13岁的那一年,李振声的父亲溘然长逝,李家家中突然失去了顶梁柱。李振声与其他三个兄弟姐妹,均由李振声的母亲孤身一人抚养,原本困难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支撑起整个家庭,李振声的哥哥来到济南的店铺当伙计,勉强读完了高中二年级。李振声的学习成绩优异,天赋极高,然而家庭生活的贫穷已经无力支撑他继续完成学业。为了补贴家用,李振声只能辍学打工。
    济南解放后,李振声从淄博来到了济南,想找一份工作维持生计。后来,李振声偶然在济南街头发现了山东农学院的一个招生通知。只要成为山东农学院的学生,就可以食宿免费。
    既能够读书又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这样优越的条件深深吸引着李振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振声报名参加考试。那时的李振声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刚刚讲一个开头,各朝代百姓就被牢牢的吸引住了。
    他们本以为,天幕这次讲的总该是士人家族了吧。
    结果……
    别说是士人了,衣食无忧都算不上。
    还是在战乱中长大的。
    就,啥也不说了,特别有代入感。
    都是穷人,都是农人,都不富裕,都想砸锅卖铁养孩子。
    但一想想自家娃。
    不少人叹气。
    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他家傻大儿啊。
    当然,也有不少教育学家被那个“免费食宿”吸引。
    后世为了收学生,已经这么狂野了吗。
    食宿免费什么的,他们这个时期简直想也不敢想好嘛。
    【李振声成功通过考试,进入山东农学院。“这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是济南解放给我提供了这个条件,所以也就对这个机会特别珍惜,学习比较努力。”李振声如是说。
    山东农学院的意外求学经历,让李振声成为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从饥寒交迫中活下来的李振声,承载了众人的希望。
    后来,在山东农学院,李振声开始系统地接触与小麦有关的知识。李振声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系主任沈寿铨教授和余松烈教授。
    从小麦的进化到小麦育种的理论与技术,沈寿铨教授的知识丰富、面面俱到,李振声也受益匪浅。
    与沈教授的不苟言笑不同,余松烈教授的课程生动而活泼。作为李振声的遗传学老师,余教授总是将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深入浅出。李振声对于冬小麦高产的心得体会,正是从余教授处获得的。
    在两位教授的带领下,李振声对小麦的培育技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随着对小麦育种认识的不断提高,李振声的研究之路也更加平顺。
    大学期间,他学习刻苦,能力也出众,学习成绩更是不用说,也小小做出了一番成就。
    经历过饥饿的师生们深知粮食的重要性,是以,山东农学院开始进行高产小麦的培育。经过多年的研究,山东农学院培养出齐大195、扁穗小麦、鱼鳞白等几个优良品种。农学院师生们对小麦的品种进行改良,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
    放假回家时,李振声将良种带回老家种植,那年李家的小麦实现了大丰收,产量比其他乡亲们高出一大截。乡亲们十分羡慕,纷纷来到李振声家交换良种。
    第二年,李振声所在的村子小麦实现了高产,引来了邻村人羡慕不已。从那时起,李振声也产生了培养更多高产小麦良种的愿望。
    1951年,李振声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前往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工作。那时中国科学院是中国所有科学研究者的理想殿堂,刚刚得知自己前往中科院工作时,李振声欣喜若狂。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地方有多厉害。
    但我如果说,中科院一直都是我国所有科学研究工作者们的理想殿堂。
    更是出了无数在各界都了不得的大人物。
    我们现在在说的李振声院士算一个,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袁隆平院士也在这里深造过。
    袁爷爷可是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
    还有就是,在我国03年非典,19年新冠,两次疫情都挑起大梁的领军人物,2020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钟南山院士,也在这里深造过。
    还有……】
    伴随着天幕一个个名字说出,各朝代众人的表情更是逐渐从平静变成了惊吓。
    这到底是什么大佬学院,这一个个的,要不要这么卧虎藏龙。
    【李振声前往中科院报到时,科学院只有200人。领导请中国科学界著名的科学家为新生们作报告,李振声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华罗庚、钱三强、艾思奇三个人。】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