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 第88章 募兵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8章 募兵制
    【说到此处,就要说宋朝的军事情况。
    与唐朝府兵制不同,宋朝施行募兵制,这是在太祖赵匡胤时期就确立的“祖宗之法”。
    募兵制不是先前的“战时当兵,闲时务农”,而是通过让百姓自愿从军,来组成宋朝的军队,再由朝廷分发军饷、承担军费,这些士兵就依靠朝廷分发的军饷日常生活,不从事其他生产工作。
    募兵制有两点好处,一方面,自愿参军的百姓战斗力要高于那些强制参军的人,赵匡胤希望借此保证精锐军队的高战斗力;另一方面,军队的一切开支都依赖于中央朝廷,这也让赵匡胤能够将军权切实把握在中央手中。
    这使得募兵制看起来非常美妙,起初确实如此,宋朝的禁军的高战斗力有一部分也来源于此,同时这一制度也维持了宋朝社会稳定。
    但是到了后面,募兵制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拖累。
    一方面,由于宋朝的士兵都是职业军人,因而很多人都变成了终生制,也就是说,哪怕他白发苍苍、根本无力作战,也有可能依旧在领朝廷发放的军饷。这样的人一多,既拖累了军队的战斗力,又加大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施行募兵制的朝廷在后来日益滥用这一制度,将军队、主要是地方厢军当成了收容流民、罪犯的最佳选择,也就是“以募代赈”。而有宋一朝,由于不抑土地兼并,失地流民的数量极为庞大,由此给朝廷财政带来的压力也极为庞大。
    到北宋中期养兵费用已达五千万贯之巨,占国家财税收入的70%~80%。
    宋朝的军队,从开国时的二三十万精锐,急剧膨胀,到了第四位帝王宋仁宗期间,就达到了一百四十余万。】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无言以对。他完全不知道说些什么,颇有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自己采用募兵制,本是好意啊?朕一直想要的,都是收复燕云啊!
    他看向自己的两个儿子,声音低缓:“你们两个,知道朕设立募兵制度的用意吗?知道募兵的要求吗?”
    兄弟二人收起看到军队人数的不可思议,认真答道:“儿子知道。”
    赵德昭庆幸自己对这方面曾经了解过,赶紧说起募兵时候的要求:“要检查身高、视力、走步骑马……身高,应该是五尺八寸以上是上等,五尺五寸以上是合格……”
    赵匡胤点点头,知道他没记得那么清楚,也不为难他。
    其实,实行募兵制的军队成为安置流民的地方,他并不很奇怪。说到底,他在创立制度时就已经想到,也默认将这一制度变成安定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但,军队人数如此膨胀,还是超乎了他的预料。
    这么多人,财政如何处理?需要钱的可不止是军队。
    况且,如此多人成为了士卒,那民间情况究竟糜烂到了何等地步?他为了安抚武将等,不抑兼并,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吗?
    唐朝,贞观三年。
    小太子李承乾吃惊地看着神迹中罗列出来的数字:“阿耶,一百四十余万军队!”
    不止他吃惊,贞观初年的这群人全都看的有点抽抽。眼下是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不需要朝廷完全供养,全部军队大约也就是六十万上下,而此次李靖攻打突厥,也不过带了十万余人。
    一百四十万军队,不说能不能养得起,单单人数本身就是一种负担。此外,这些成为职业士兵、不事生产的人中,有多少是应当去耕作的壮年男子?难道不会出现土地抛荒的问题吗?
    “这宋朝朝廷究竟有何敛财手段,他们的财政系统是如何运行?”李世民有点好奇,又有点羡慕,宋朝能以七八成财政收入养活百余万军队,该是多有钱!这样的方法,不知我大唐能不能借鉴一二。
    宋朝,大中祥符三年。
    看着数量惊人的士兵,真宗赵恒也幽幽叹息,感叹自己为君不易:“为了养活这些人,朕度茶、盐、酒、税以充岁用,将这些东西都官办经营,才没有额外增加赋敛,劳累百姓。”
    一旁,丁谓等人闻弦歌而知雅意,赶忙道:“官家体贴百姓,德泽在民,勤守天下,实乃我大宋官员百姓之福,是万世之安之道啊!”
    至于土地兼并,那都不重要。
    【那么,自宋太宗开始、真宗确立的“以文驭武”制度下,文官掌管军队的具体情况又如何?
    先前说,文人不知兵。但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文人论兵,声容盛而实衰。
    文人掌握军队权力,加上培养将才的需要,朝廷解除了禁兵书的政策,开设武学、设立武举,并将兵学纳入官学。元丰三年,宋神宗诏命“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版行之”,形成了“武经七书”。
    在此情况下,文人踊跃参与论兵,写出了大量兵书。有宋一朝,兵书则多达347部,1956卷,数量远远超过前代。此外,还诞生了新的兵书种类,如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武经总要》,第一部军事人物和史事评论集《何博士备论》,第一部分门别类论述谋略战法的《百战奇法》,第一部军事制度史《历代兵制》,等等。
    这些都是好的方面。】
    看到此处,宋朝的所有文官都心潮澎湃、骄傲不已:看吧,这都是我们的功劳,没有文人积极推动,兵学如何能够成为正规官学的一部分、获得正统地位?没有文人积极论兵,单凭那些粗鲁武人,如何能著出如此多兵书?
    声容盛而实衰,未必!我们维持盛大声容,如何不能推动那些兵卒们变得强大?
    只不过,我大宋作为圣人之国,如何能够随意起刀兵,尽做些不义之战?如何能够滥用暴力,而非谨慎对待战争?
    特别是大中祥符三年的赵恒和他的一众亲信官员们,他们不仅获得了夸奖,还觉得自己之前的推论得到了肯定——文人饱读书籍,如何能是不知兵呢?汉朝,元狩四年。
    列座朝中的诸位军功公卿们,以及一些对兵法颇有心得的将领们,都隐隐约约嗅到了一股微妙的、令人不悦的气息——文人掌兵,还创立出诸多兵法兵书,还有那武学武举……这些,不会都是儒家思想指导之下吧?
    那兵家还是兵家吗?还是,只能是儒家化的“兵家”了呢?
    唐朝,贞观三年。
    尉迟敬德则是仗着自己眼光锐利,笑道:“陛下,快看,这武经七书里面有一个《李靖问对》!”
    众人一看,果真如此,纷纷笑开。
    “不愧是药师,可与孙吴并列!”
    【但是,这些赫赫扬扬的著作却并没有带来与其数量成正比的正面增益。
    首先是文人本身的问题。文人论兵,坐而论道,远离军事实践,既不能以兵学理论指导军事实践,又不能将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的发展提炼为新的兵学理论。
    同样,在文人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武学武举,制度并不合理,且更多是文人假途,难以培养出真正的将才。
    而文人论兵中的思想,则毫无疑问是在儒学主导下的思想,“以儒为本,以兵为末”,还严厉批判传统兵家的“诈”“利”等功利主义思想,讲求儒家的道德主义传统,而这些都并不符合实际需求。
    那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宋朝,又会是何等面貌?
    消极防御,大谈和平。
    整个宋朝,在战略决策上,道义原则优于利益考量,“慎战”往往成为“避战”“畏战”的托辞。而体现在社会风气上,则是一味排斥暴力,导致尚武精神沦落,军事发展缺乏持久动力。
    这些具体到国防领域,则是防御性愈发加强,而不再谈论主动出击。国防战略上的功利色彩逐渐淡化,强调战争对内政的破坏力,宣扬“以德怀远”。
    再加上宋真宗赵恒开始确立“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政治规则,将不轻易动兵、专注于内变成了祖宗之法——政治规则的一部分,于是更加难以动摇。
    但是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更得不到。
    在实力衰落的王朝末世,防御战略更是易于沦为消极防御。
    而纵观宋朝风气转变,虽也有官员和皇帝尝试主动对外发展,但总是未能成功。】
    宋朝,开宝元年。
    “朕怎么不知道朕反对动刀兵了?朕这两年之所以对内休养生息,那是在为消灭北汉做准备啊!”赵匡胤别的不说,起码,对这个“祖宗之法”是目瞪口呆,完全无法理解——后世子孙们,燕云十六州收复了吗?汉唐故土收回了吗?怎么就开始专注内政、消极防御了?
    赵光美思考半天,带着些许对赵光义的幸灾乐祸:“大哥,这不会是二哥开始的专注于内吧?”
    赵匡胤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眼看之前赵光义就没打过辽国,不会是后来一直没打过,产生了畏惧之意,就不想着收复故土,转而给自己披一层好看的外衣、说要专心内政吧?
    他放下这个问题,转而追究另一个关键点:“就算是赵光义这王八蛋玩意儿不争气,不敢去收复故土,搞出了专注内政,那怎么不提朕呢?朕可是一辈子都想着要对外动兵、恢复故地呢!”
    他开始阴阳怪气,“不愧是庙号真宗啊,真真是真心尊奉孝道、敬爱父祖!”赵光义的好儿子,我这个大伯又如何能作数?
    (此处是阴阳怪气,不是真宗庙号的真实含义,真宗实际上是“为人好玄虚”,不算是个好庙号)
    殿内几人有点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句话。
    赵匡胤也没让他们尴尬太久,很快换了一个话题:“朕观之言,大宋后世君王都尊奉儒学,连国防都不讲究利益了,还宣扬这什么‘以德怀远’的笑话,这到底是为何?”皇帝搞文武制衡就算了,怎么还愿意如此作为?
    想了半天,赵德昭率先开口:“儿臣记得说是我大宋自二叔开始崇文抑武,文官还掌握了人事、财政、军事等权力,会不会是文官们影响了皇帝?”
    “文官的影响力有这么大吗?”赵德芳有些疑惑,“看起来我大宋后来也没有处在一个十分安稳的环境里,那皇帝们就没有意识到没有强大军队,根本不能奢求和平吗?”不说别的,就大宋开国前,混乱了数年的五代十国,哪个敢搞什么消极防御、以德怀远?
    皇帝们难道看不到历史吗?
    “不,文官的力量本身可能确实没有那么大,”赵匡胤暂时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但是为了压制武将,皇帝向文官给出的权力太大了,甚至形成了传统,进而形成了完整强大的利益共同体。
    后世的皇帝未必不能对文官进行清洗,但如果大多数文官都在这方面站一个立场,没有绝对决心的皇帝又如何下手?况且,他们看起来也一直都在坚持以文驭武的方式,缺不了大量的文官。”
    文官在面对武将时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全都倾向于压制武将,这本身与那些后继之君的行为利益都是一致的,皇帝或许也不是很想只能防御,但更不想动摇以文驭武的格局。那么,武将的地位必然不可能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也大概率不行。
    如此一来,当然还是搞一搞防御、宣扬德治更加方便。
    更何况,他可不相信赵光义这根歹竹,能出多少怀抱绝对决心、敢为天下难的进行彻底变革的好笋,能有一两个就了不起了!
    至于天幕最后所言,也有皇帝大臣试图对外收复故土却未能成功,那就还是军队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要靠他这个太祖来解决,再加上一个合格的太宗稳固政策的正确走向。还是那句话,能够改变政策的最佳时期,是开国阶段。
    他要抑制五代以来武将的骄狂犯上之风,但也要打造一个文武并重的局面,以此保证军队战斗力,使文官势力不过于膨胀,也让宋朝不至于出现所谓的“专注于内”“以德怀远”的情况。
    这里用的是一尺=31cm,一寸=3.1cm
    赵匡胤是老二,老大早亡,这里就把赵匡胤叫大哥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