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280.第280章 史书难写
第280章 史书难写
自魏王与吴王大婚之后,各地劝谏的奏章不断送入长安城。
今日的早朝特别地寂静,因从各地送来的劝谏奏章有人将东宫太子比作暴秦,秦二世,就连当年杨广也不能比拟。
这位东宫太子掌权以来初显锋芒,在洛阳的世代公卿之家就被捉拿入狱,往后又该如何?
现在想想当初关中各县的县官只是被罢黜,那时候的太子实在是太过温和了。
颜师古拿着一份奏章朗声道:“陛下,当年秦二世不过如此,东宫太子追缴赋税,加罚数十倍起,此等严酷,此等严苛之举,史书难写!”
朝中依旧很寂静,没有人站出来声讨东宫太子,而是只有颜师古独自一人念着劝谏的奏章。
颜师古念完一份劝谏奏章,小心翼翼看向太子,这位太子面带笑容一言不发。
李承乾道:“颜老先生接着念,不然让外人觉得东宫太子听不得批评,听不得劝谏。”
颜师古颤颤巍巍又拿起一份,朗声道:“世代公卿皆为社稷,自古出将入相皆是受皇帝封赏,东宫太子携京兆府,崇文馆以清查赋税之名捉拿公卿勋贵入狱,实乃目无君父……”
念着念着,后面一句话他实在是念不出来,而后一手抚着头,对众人,对皇帝道:“陛下,臣……臣头晕!今日身体不适,实在是……”
说罢,颜师古在殿内忽然倒地不起。
李世民道:“来人带颜老先生去休息,太医署安排人诊治。”
大殿内,还放着一大堆从山东或者河北各地送来的劝谏奏章。
李承乾拿起颜师古还未念完的奏章,朗声道:“东宫太子实乃目无君父,当该废黜,再立储君!”
朝堂寂静,没人站出来说话,且说世家门阀,应该说当世精英集团了吧。
动不动就说废太子,是哪个蠢货写的。
大抵,朝班众人都是这么想的,神色各异,世家门阀的门第子弟的文化水平……也是多么参差?
论攀咬……也不带这样的。
大家心里多数都是这么想的。
郑公连忙站出朝班,朗声道:“陛下,追查赋税乃律法所行,太子言行有何过错?”
长孙无忌站出朝班,道:“陛下,自大军西征以来朝中粮草皆由太子调度,将士无不感念太子发放粮饷。”
房玄龄站出朝班,朗声道:“当初太子成婚,关中各县乡民皆来祝贺,可见民心之重。”
李孝恭道:“此等说出废立太子的狂言之徒,应当捉拿。”
长孙无忌又道:“河间郡王,还未有人因劝谏而获罪的。”
“是……是吗?”李孝恭尴尬一笑站回了朝班。
李泰道:“父皇,他们明明犯了罪,有罪者当该处罚,何故敢言废立太子,实在荒谬,律法不严何以立国,倘若轻拿轻放,往后赋税从何处收!”
这场早朝就在这些话语中结束了,不论是从各县的民心来看,还是朝中官吏的进言中,储君的位置依旧是稳固的。
退朝之后,群臣离开了太极殿,李承乾看着地上堆得有半人高的劝谏奏章,对殿外的侍卫道:“将这些奏章全部送到东宫。”
李泰疑惑道:“为何?”
“孤很喜欢这些奏章,一天不看浑身难受,真是太喜欢了。”
李泰无言以对。
几个侍卫将地上的劝谏奏章整理好,跟在殿下身后。
一路走着,李泰问道:“吴王兄成婚之后就与他的王妃去了洛阳,似乎是想要在洛阳久住,是不是皇兄早有如此安排了。”
李承乾道:“凑巧遇到这些事而已,不是故意的,他去洛阳只是奔走各县体察民情与支教事宜罢了。”
李泰心想着难道当初张玄素劝谏父皇厘清赋税,之后又被安排送去了洛阳,难道这也是凑巧吗?
是因为张玄素说了要厘清赋税,才会被早早送去洛阳,才有了现在的事。
若是这样,李泰思量着皇兄为了这些事准备几年了,准备了多少人手。
这件事不论怎么看都像是提前布局筹谋的,而且一定是从两年前,皇兄被封为陕东道总管开始准备的。
为其筹谋了数年,直到现在才动手。
难道皇兄主持朝中钱粮调度时,看到赋税征收困难就会袖手旁观吗。
皇兄身为储君,他的心思到底深到了何种地步?
李承乾道:“青雀,孤与你讲个故事吧,这是当初在史书上看到的。”
“皇兄请讲。”
“晋时,有个王侯问,该如何治理国家,有人回答王侯要收取赋税,只要给黔首足够活命的粮食与来年耕种的种子就可以了,余下的都可以收缴。”
李泰问道:“那位王侯善终了吗?”
“死得很惨。”
李承乾笑道:“史书很好,孤能够在史书上学到很多本领,因此公卿觉得自己是人,他们才会觉得兼并土地后的一切都是他们的,而他们不会将黔首当作人,多么残酷的故事。”
“一种残酷的苛税可以用在黔首上,也可以用在世家公卿身上,他们痛了,害怕了。”
李泰低声道:“青雀担心会有人造反。”
李承乾高兴一笑,道:“哈哈,那就太好了,孤等着造反的那一天。”
回到东宫,注意到宁儿与苏婉担忧的目光,李承乾道:“无妨,孤没事的。”
让人将一堆劝谏的奏章放在东宫门前,李承乾坐下来一份份翻看着。
苏婉拿过一份看了眼,便蹙眉,拿着奏章的手指因太过用力而有些泛白与颤抖,她咬牙道:“废太子?他们岂敢!”
可能是两晋或前隋朝与历代种种,他们觉得换太子是很平常的事。
上一个,距今才过几年?
呵呵……
李承乾拍了拍妻子的后背,安抚道:“别动气,这批评父皇不看,孤还是挺爱看的。”
李丽质快步而来,“皇兄,应公求见。”
李承乾放下了奏章,揣着手道:“让应公进来吧。”
“喏。”
应公武士彟是带着女儿小武一起来的,他走到近前道:“臣武士彟,拜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上前扶住他,道:“应公不用多礼。”
“臣有罪。”武士彟还做着作揖的姿态。
李渊也快步走来,先拉着武士彟,让他坐下,道:“你是朕当年从晋阳起兵便跟随的元谋功臣,你何罪之有。”
武士彟道:“臣的儿子在洛阳主持家业,却也避缴赋税,臣早就知道这两个逆子会将家业败尽,没想到他们竟然还不缴赋税,臣教子无方……”
李渊叹道:“伱的儿子有罪与你何干。”
言罢,武士彟拿出几份卷宗与契约,道:“这是臣的家业,这是臣的田契,不知能否抵上那两个小子的赋税。”
说着话,武士彟又激烈咳嗽了起来,好一会儿他平顺了呼吸,道:“还请殿下不要饶过这两个小子,将他们依律处置。”
十四岁的小武站在父亲的身后,目光看向了眼前的太子,目光中带着好奇,也有崇拜之意。
这就是现在传闻中让公卿世家害怕的东宫太子。
手握权柄,建设国家的人原来是这般强大。李承乾看了地契,清楚了武家的家业,颔首道:“足够了。”
“那还请太子殿下处置那两个小子,他们祸害老夫家业,往后恐还会……”
李承乾道:“孤也有不懂事的弟弟,长兄如父,能明白应公的心情,武元爽,武元庆发配苦役五年,如此可好?”
武士彟又道:“臣的勋爵之位……”
“不得继承。”
武士彟行礼道:“谢太子赐罪。”
谷雨时节刚过去,正是关中气候最舒服的时节。
家父与太子商谈着,小武就注意到有人在呼唤自己。
侧目一看才知道是徐慧,她小步上前道:“小慧。”
十三岁的徐慧小声道:“听说小武姐姐家出事了?”
小武道:“还不是家里两个兄长,他们从小就欺负小武与母亲,现在他们是罪有应得,太子殿下罚得好。”
徐慧拉着她的手走到一旁,低声道:“你刚刚看了太子殿下好久。”
小武提着衣裙在崇文殿墙边的石头上坐下来,双手撑着下巴,似在考虑。
小慧低声道:“太子殿下很吓人吧。”
“嗯。”
“到现在妹妹都不敢抬眼去看太子,听说不论是朝中朝臣,还是权贵子弟都害怕太子。”
小武道:“太子也只有一双眼睛,一张嘴,长得不吓人,只是看起来不亲近人,但太子殿下是个很厉害的人。”
女孩子与女孩子之间也有秘密,刚刚小慧就注意到了小武看太子的眼神,如果小武真的有那种念头,会很危险的。
小慧也只当是猜测,况且现在太子也已有了太子妃与侧妃,小时候的传言也都过去了。
小武低声问道:“小慧妹妹很早就结识太子殿下了。”
小慧回道:“很早了,那时候太子就问我几岁。”
东宫门前,爷爷带着应公去休息了。
李承乾坐在东宫门前,看着一道道奏疏。
刚从外面玩了回来的李治与李慎看到了一桌子的奏章。
两个弟弟还没开口,就被东阳拎着耳朵走远。
“东阳姐姐,疼,疼!”李慎一路被拎着侧着脑袋喊。
“不要去打扰皇兄。”东阳对两个弟弟道。“那都是劝谏父皇废立太子的奏章,你们也敢看?”
“啊!”李治惊得张大了嘴巴,他指着皇兄道:“皇兄不是看得很开心吗?”
东阳冷冷一笑,道:“有多少事能让皇兄开心?”
李治道:“那弟弟不看了。”
刚过了东阳姐姐这一关,李治与李慎准备去用饭,就见到了皇姐。
李丽质问道:“今天去外面玩得如何?”
李慎抢先道:“姐,弟弟今天没有闯祸,也没有揍人,还结交了一个叫裴炎的人。”
李丽质手上拿着一卷书,点头道:“洗手,吃饭。”
兄弟两齐齐应道:“喏。”
东宫外,李承乾翻看着奏章,一册接着一册地看着,从中可以大致看出这些奏章来自哪些势力。
当年过江之后立足的王谢袁萧,山东的王崔卢李,还有北方的窦元,宇文。
至于关中的几家大族大姓还挺老实的,该如何就如何,不敢闹事。
这个世道的敌人还是很多的,而且一个个都是盘踞地方的大族。
一个宫女快步而来,行礼道:“太子殿下,吴王殿下到洛阳了,给杨妃送来了家书,也给太子殿下送来了书信。”
李承乾接过书信打开看着,李恪到了洛阳之后便与权万纪开始治理当地的民生,支持生产劳动的同时,还要继续查问支教事宜。
宫女送了信就离开了。
李承乾抬眼又看爷爷,见到应公已在告别了。
小慧正在告别,见到长乐公主走来,行礼道:“老师。”
李丽质道:“慧儿,你近来的课业完成得不错。”
“老师过奖了。”
注意到小慧担忧的神色,李丽质又道:“你放心,父皇不会废了皇兄的储君之位的,因社稷已离不开皇兄,关中好不容易富裕了几年。”
“慧儿明白。”
李丽质带着骄傲的笑容,道:“皇兄从来就不是一个会退缩的人,父皇亦不是。”
当山东与河北各县开始以东宫太子为敌,李丽质越发骄傲,因她知道那些人之所以会这般劝谏父皇,是因他们害怕皇兄,现在皇兄不能与当年相提并论。
一个根基深固到如此地步的东宫太子,岂能被三言两语废了。
早在几年前,弟弟妹妹就听过皇兄的教导,身为皇家子嗣,不论是皇子还是公主。
我们首先要强大自身,才能强大这个家。
如今皇兄强大到已让各地世家与公卿惧怕,他们在惧怕,惧怕皇兄会登基成为皇帝。
那么现在这些前来劝谏父皇的奏章,就是以后皇兄要清洗的目标。
李丽质回头看去,见到皇兄跟着一个太监离开了,多半又是父皇召见。
甘露殿,李承乾带着食盒走入,见到父皇还有老师与舅舅也在。
李世民道:“正好,朕也饿了,玄龄辅机一起用饭。”
“谢陛下。”
李承乾将食盒放下,拿出菜肴。
李世民道:“马周送来了奏章,他将罚没的田亩都分给了没有土地的县民,让迁入洛阳的人也有了居所。”
房玄龄道:“洛阳的事已蔓延到了大半个河南,他们不会任由朝中宰割。”
长孙无忌忧虑道:“那之后又该如何?”
李承乾道:“依罪论处哪有这么难,是吧,老师?”
房玄龄叹道:“臣年迈了。”
李世民笑道:“玄龄又在说笑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