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 第138章 从不退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8章 从不退让
    李承乾拿过奏章看着上面的内容。
    身为吏部尚书掌管着官吏的升迁与罢免,如今就算是一县的县官都是吏部在看管。
    长孙无忌道:“高陵,华阴,醴泉三县的县丞都递交了辞官奏章。”
    李承乾看着奏章,一张脸便冷了下来,“这三县的县丞如何?”
    “高陵县的县丞是当年因战功所得的位置,名陈猿,今年五十有三了,华阴县县丞乃是弘农氏一脉的人,在华阴有着颇高的威望,醴泉县县丞乃是杨妃的旁系,不过杨妃多年与其没有联系了。”
    李承乾道:“舅舅对各县县丞也是如数家珍,身世背景都一清二楚。”
    “奉命任职吏部尚书,且不说朝堂百官,这关中各县举足轻重,自然了然于胸。”
    李承乾问道:“老师觉得此事该如何应对?”
    房玄龄继续批复着文书道:“这是殿下的事,殿下尽管安排便好。”
    长孙无忌道:“不用房相补救,吏部会将此事安排好的,殿下放心。”
    房玄龄没有回话,而是接着书写着。
    又看向一旁的外甥,长孙无忌道:“其余两县也就罢了,华阴县的事有些棘手。”
    李承乾又坐下来,神色冷静,道:“他们是要用辞官要挟孤吗?”
    “殿下觉得呢?”
    “就算是他们不来辞官,孤也想罢了他们的官。”
    太子殿下主持关中农事,还有许敬宗给各县的压力,这些县官要不就是适应这种变化,提高自身能力。
    要不就像眼前三县一样,早点辞官早点走人。
    长孙无忌看着这个外甥的气魄,十六岁的孩子倒真是一副不怕难事的模样。
    当年的陛下又何尝不是这般意气风发。
    李承乾沉声道:“他们要走就让他们走。”
    长孙无忌道:“找何人补上空缺?”
    “从京兆府挑选几个办事得力的人,由许敬宗挑选,亲自教导放到这三个县,告诉他们这县官,他们不做,有的是人会来补上空缺。”
    看着舅舅在这三份奏章上写了准许之后,李承乾就快步离开了。
    望着大外甥的背影,长孙无忌将奏章递给一旁的小吏,吩咐道:“告诉那三县的县丞,就说朝中允许他们告老了。”
    “喏。”
    房玄龄搁下手中的笔,“光是这些还不够。”
    长孙无忌道:“当然不够,关中各县与长安城的权贵之间,关系盘根错节,岂是由太子三两句话,就能摆平的。”
    “那辅机觉得还需要做什么?”
    “房相以为呢?”
    房玄龄走到中书省外,享受着许久不见的阳光,用手敲着后腰,直着腰背,抬头道:“让马周走一趟华阴县吧。”
    长孙无忌道:“让褚遂良也走一趟高陵。”
    两人相视一笑,便各自离开了。
    翌日,下了早朝之后,李世民昨天就听说了有三县向吏部递交了辞官奏章。
    “承乾现在一定气得打砸东西了吧。”
    “回陛下,太子殿下昨日早早就回了东宫,似乎心情很不错,还与承天门的侍卫有说有笑的。”
    “呵呵呵……”李世民拿着刷子,刷着眼前这匹白马,脸上带着笑容。
    儿子遇到难事,当父皇的还这么高兴,长孙皇后看着自家丈夫的笑脸,摇头道:“难道还觉得承乾这孩子会来求助陛下吗?”
    “承乾这孩子向来主张自食其力,既然他当初大言不惭想让关中富有,遇到麻烦事就该他自己来处置。”
    李世民笑得很开心,又道:“观音婢呀,要是承乾来与朕说,朕自然会帮他。”
    闻言,皇后的脸上又多了几分不悦。
    小兕子安静地吃着葡萄干,坐在母后的怀中也不说话,目光盯着父皇正在洗刷的这匹白马。
    不多时,有太监脚步匆匆而来。
    李世民问道:“查问清楚了?”
    “回陛下,问清楚了,京兆府正在培训。”
    “培训?”李世民不解道:“什么培训。”
    “是许少尹安排的,说是训练一些人,让他们处理乡县问题有足够的能力,因此要培训,之后京兆府会挑选一些人安排到各县。”
    李世民沉声道:“如朕所料,这孩子是不会妥协的。”
    皇后的神色多了几分忧虑。
    “陛下,还有一事,老奴不知该不该说。”
    李世民重重拍了拍白马的脖子,道:“讲。”
    “喏。”太监躬身行礼道:“房相派监察御史马周去了华阴县,抓了刚辞官的县丞,又抓了弘农一系的几个族老,说是查到有私相授受。”
    见陛下神色上的笑容凝固,老太监的话语低了几分,接着道:“还有赵国公派了褚遂良去了高陵县,原本高陵县县丞,举家都搬离了关中。”
    皇后的脸上又有了笑容,她不再让小兕子吃葡萄干了,道:“你皇兄说过,你不能多吃葡萄干。”
    小兕子懵懂地问了一句,“皇兄?”
    “得了空闲,就带你先去东宫看看,以后伱也要像兄长姐姐一样的,去东宫学习本领。”
    小兕子咧嘴笑着,好似三岁的她听懂了意思,答应了这件事。
    陛下的脸色已阴沉,太监退到一旁不敢吱声。
    白马打了一个响鼻,似乎也感受到了身边这个人类的怒气,迈着蹄子悄然走到一旁,嗅着满地的芳草香。
    “玄龄,辅机?”李世民黑着脸道:“他们是长辈怎么能如此行事?”
    长孙皇后忍着笑意,看着丈夫。
    李世民呼吸沉重,又道:“朕想着借此事历练他这个东宫太子,朕也从未说过不帮他摆平各县,只要朕一句话,关中各县莫敢不从。”
    陛下气得双手背负,来回踱步,不住摇头。“他们好歹是长辈,应当借机多磨炼他,怎能如此行事……朕还如何历练这个太子,岂有此理!”
    皇后一脸笑容地抱着小兕子离开了,留下皇帝还在这里发着闷气。
    “一个老师帮着弟子将事铲平了,一个舅舅帮着外甥把人赶出关中了……”李世民指着一旁太监,气得手指都有些颤抖,问道:“还有要辞官是哪一县?”
    “回陛下是醴泉县。”
    “对!醴泉县又如何?”
    “刚刚送来的消息,醴泉县的县丞说他家孩子酒喝多了,错写了这份辞官奏章,如今要收回辞官奏章,吏部也答应了,让他继续留任醴泉县县丞。”
    “你看看,你看看!”李世民指着外面对一旁的太监道:“现在各县都觉得太子身边有辅机,玄龄照顾着,这太子权势滔天,往后谁敢言语,谁敢直谏!”
    李世民又瞪了一眼,刚刚十分喜欢的白马如今越看越不顺眼,吩咐道:“牵走,朕看到它就心烦。”
    “喏!”
    回到甘露殿,陛下重重将一堆文书推翻,怒道:“就因为你们在东宫吃了几碗面几顿饭吗?”
    太监连忙将地上的文书全部收拾起来,慌乱着又道:“陛下,房相来了。”
    李世民深呼吸几口气,整了整衣衫道:“让他进来。”
    “喏。”
    眼下还有几卷摔在地上的书卷,太监手脚麻利地将它们捡起来,不让房相发现陛下生过气。
    一切收拾好,这才将房相请了进来。
    房玄龄走入甘露殿,笑着道:“陛下,臣……”
    “承乾现在做甚?”
    话还没说完,就被陛下问了一句话,房玄龄清了清嗓子道:“殿下正在盘算今年朝中用度,应该会有富余不少。”
    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看着这个跟随自己多年的人,问道:“玄龄,你怎么能这么帮着太子?”
    房玄龄回道:“陛下,臣没有帮太子。”
    “华阴县的县丞刚告老辞官,你就让马周将人给抓了。”
    “回陛下。”房玄龄作揖道:“御史台早就查到华阴县县丞行事不端,本想着多查一段时日,但眼下他要辞官,就怕人跑了,这才去将人拿下了。”
    “跑?这关中八百里秦川,他往哪里跑?”
    “陛下,有备无患,早动手也能省去许多麻烦,而且也怕被灭口。”
    李世民拍了拍桌子道:“朕看你们是在给太子省麻烦。”
    “臣绝无此意。”
    “你……”李世民又剧烈咳嗽起来,像是早就褪去的风寒之症又回来了,重重咳了好一会儿。
    抚平了呼吸之后,问道:“那辅机怎么回事。”
    “是那县丞收到远亲书信,急着离开关中,说是亲眷得了重病。”
    李世民平复着呼吸,几次深呼吸,站起身双手背负,道:“朕看出来,都是巧合,这巧合真多。”
    房玄龄笑着道:“是陛下多虑了。”
    “你是太子的老师,你行事应该要有分寸,有些事就让要承乾自己去办,让他知道教训。”
    房玄龄双手递上奏章,道:“陛下,这是太子殿下所写的关中生产五年规划。”
    李世民板着脸接过奏章,又问道:“他写的?”
    “臣亲眼看着太子殿下所写。”
    打开奏章,入眼的正是这个儿子把楷书写出草书样子的字体,李世民皱眉先是看了看整篇文章的长度,洋洋洒洒有数百字。
    东宫太子善写文章,只不过文章用词有些生僻,不过看了之后,还是能够回味许久的。
    文章功底与见识与远见,都很不错。
    就是这个儿子的措辞近来也好了很多,这可以归功于承乾在中书省苦读的结果。
    房玄龄解释道:“如今泾阳已是关中的富县,太子殿下希望先用泾阳带动三两个县行动起来,再让富起来的几个县带动其他县,如此一个县带着三个县,要在三年内看到效果,五年内关中赋税增长三倍。”
    李世民仔细看着奏章,站着看有些不舒服,又坐下来,仔细斟酌一字一句。
    房玄龄接着道:“太子殿下所用的是产业互补的方式,泾阳缺什么,其他两县便给什么,按照制造方式,形成上下游。”
    李世民点着头试图理解这些话。
    房玄龄接着道:“而各县独立发展之余,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相互竞争。”
    “朕的儿子野心倒是不小。”
    “臣与太子商议过具体的章程,只要来年能够让渭北与高陵种出葡萄,那么三年之内,关中的赋税再增加一倍不在话下。”
    “葡萄值钱,葡萄酿更值钱。”李世民颔首道:“对他来说不是难事。”
    “臣是太子的老师,会一直盯着各县的举动,中书省与御史台也会看管各县,如有差错也可以及时弥补。”
    李世民放下了这篇文章,又道:“说来说去,你与辅机还不是在帮着承乾。”
    “陛下就算是臣等不帮,让陛下出手就说明太子闯了大祸,也只有如此陛下才能对太子严加看管。”
    李世民笑道:“是朕当初小看了这个孩子,他长大了,朕管不住他了?”
    “太子严于律己,严于吏治,朝中皆称太子贤明,臣为陛下贺。”
    “他在文章说各县主簿不再是文书记录,而是一个县的工作引导,这是什么意思?”
    “回陛下,这是京兆府会带着各县的主簿学泾阳的治理经验,以及关中治理的新理念,改善关中风貌,其中就有洁净村县等各种要求,主簿学了之后,便将京兆府的理念与治理方式告知各县。”
    话语顿了顿,房玄龄接着道:“往后不再是各县有了难事才去找京兆府,而是往后各县与京兆府之间会走动频繁互相帮衬,用太子的话来说为官之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官之道是要不断学习,尤其是关中的官吏,更应该抓紧,不论朝中各部或是各县,为官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工作。”
    李世民道:“你觉得太子的方略如何?”
    房玄龄笑道:“很有意思,可以在短期内就看到成效,通篇下来无非是学与用。”
    李世民揉着眉间,放缓了语气,之前的怒气也烟消云散了,“说着简单,恰恰是最难的。”
    “陛下,太子殿下并没有因为三个县丞的辞官而退缩或退让,这是一件好事,反之则是令人担忧的。”
    “呵呵呵,他连朕都敢顶撞,何况几个县丞,太子要服众就要有拿得出手的功绩。”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