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守护农田到纵横天下 - 第133章 文院之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太学在洛阳城西郊,占地二百余亩,有房屋两百多座,规模算是较大,但因为都是单层木房,利用率较低。
    当年陈藩、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至那以后,开始走向衰落。
    孝帝刘宏任命蔡邕为太学院夫子,这太学院又开始兴盛起来。
    蔡邕创儒之四境,开经讲法后,儒修开始多了起来。
    儒修说难极难,说容易也容易。
    儒学之士,以文载道,承载的是文,其实是心。心与文合,人与天地合,就可引用天地浩然之力。
    文气之力已现,正心正念者就可感悟文气所在。
    来听夫子讲学的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很多人修身修己,梳理心中所学,意念升华后,就感悟到浩然之气所在,踏入正气境。在太学,又名学士,是为学士境。
    儒家第二境,以儒家经典要求自身,一腔热血,刀斧加身而不改其志。治学、治事、治世,士大夫本就是如此做的。他们感悟文气后,意志升华与天地合,已能显化异象,加持人心和士气。
    这一境,有官身的文士很容易达成,他们身具民望,借助民众的信念,激励的文气非常强大。
    儒家第三境,就有些难度了。不惑、知名、立命,此等人物对过去、现在、未来都有自身的见解,心中坦荡无私天地宽,可见本来面目。而这本来面目,就是文心。
    如今也不过郑玄、卢植二人凝聚文心,成就大儒之身。
    蔡邕一堂讲经,二名大儒当场顿悟,掌握文气之秘,又有数百人感悟浩然正气,由此文道大昌。
    经传天下,来洛阳求学的学子数不胜数,导致太学人满为患。
    蔡邕无法,只得求助与大王刘宏,请他拨款资助太学院。
    这一日,孝帝刘宏在潘烈、王越的陪同下,前来太学院参观,蔡邕、卢植前来接驾。
    去年时分,卢植平定黄巾军失败差一点被下狱,幸亏吕布带领西园八校平定了张角之乱。
    卢植有过无功,被罢官后一直赋闲在家。
    卢植得知老友蔡邕观许昌劫煞之阵悟出浩然正气后,总算找到了一条路来对抗张角邪术。
    卢植在家重新整理所得,观古修今,对文道之事有所精进。
    待蔡邕讲经,卢植一举悟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明白一得一失,发现万师皆有定数。
    卢植突破为大儒后,孝帝刘宏将他重新启用,拜为太学院博士,与蔡邕一起教导学子。
    至于郑玄突破为大儒后,就返回了青州。郑儒以夫子为表率,立志教学,那怕突破为大儒后,也不受刘宏之官,继续将自身所学传播于青州子弟。
    孝帝刘宏,此来就是为了解决太学院经费问题。
    坐定后,刘宏说:太学学子,成就儒士境,当出仁。一者,可入银元司,掌控一地的存贷事宜;二者,可至各县城开办官学,教育子弟;三者,可入边军或泰古秘境,以诛杀外族,为国守门。
    听了这三条出仁之路,蔡邕还没有说话,卢植已是怒气勃发。
    卢植说道:太学培养的生员都是国之栋梁,可为国镇守一方,岂可为商贾、私塾先生、从边军事。
    刘宏听了,脸色微变。
    潘烈则哈哈笑道,卢子干此言大善,请问如今学子,可为郡守者几人,可为县令者几人。
    卢植问道:阁下何人。
    潘烈笑道:神农传人潘烈,潘玄明。
    卢植大笑道:原来是神农教妖道,国之大事,你有何资格在此放肆。
    潘烈冷笑一声,土系法力运转,无尽的威压向着卢植压来。
    卢植运转浩然正气,临危不惧,挺直胸膛,直面压力。
    那知那股压力如同泰山压来,他那点浩然正气还没凝聚就被轰得一干二净,巨大的压力直接将他压倒在地。
    潘烈身为玄黄一族,施展土系法术是其他法术的十倍,先天巅峰的法力倾泻而出,岂是刚入大儒境的卢植能够抵挡。
    蔡邕立即出手,紫色文气灌入卢植体内,勉强挡住了潘烈施加的压力。
    蔡邕开口道:“子干不知玄明之威,还请高抬贵手。”
    潘烈冷笑一声,收了法力,言道:“若不是看在蔡夫子和刘玄德的面上,你今天已经是一个死人了。”
    卢植冷声道:“大丈夫死又何惧,何必辱我。”
    潘烈道:“潘某诛杀张宝众贼可算为朝廷功臣,传神农稻于天下养活千万人,是否有利于民;助陛下创建银元司,年入万亿钱,为朝廷充实国库,解决所有官员的薪俸问题,是否有利于社稷;血战在泰古秘境,阻挡妖魔入侵,也为的是天下所有人族。
    请问,卢子干,汝做过那件为国为民的大事?”
    卢植听完,一口老血喷出,直接昏厥过去。
    蔡邕无奈的看着潘烈,只得传人将卢植抬走。
    孝帝刘宏满意的看着潘烈,心中暗道,这就是顶撞朕的下场。
    蔡邕接着说道,卢植虽有过错,但他所提问题也是众多学子所想。
    潘烈道:一州银元司,掌控数十亿、百亿资金,其位不重乎;传文明之火于州郡,其位不重乎;镇守边疆,与异族战,其位不重乎。且现在郡守、县令都有人在位,夫子认为他们都德不配位乎。
    蔡邕一听,顿时明白。
    说白了,就是大汉官职有限,不能安排那么多太学学子上任。
    以前一个人的德行、治学水平,需要上官来推荐,称之为举孝廉,一县之地,难得出一个人才,在士族阶层有意识的压制下,官位竞争并不激烈。
    现在,能成就儒士者,德行和治学水平相当于得到天地认可。
    士族阶层虽大,大得过这方天地?
    短短半年时间,在太学院中成为儒士者,就接近百余名,而且很多人都出身寒门,如何安排,确实成了一个难题。
    蔡邕沉思一阵,觉得有三条路选择,总比呆在太学院中空耗岁月强。
    蔡邕问:各州郡学院是怎么回事?
    刘宏笑着,让潘烈解说。
    潘烈道:如今儒学境界划分,已相当明确。学士境(正气境)、儒士境、大儒境,三境修行方略侧重点各有不同,不如分开授学。
    以童子入学,五岁启蒙,始读经书,至十四岁成人之前,可为童生,当有学士为老师,教授童子。此为第一级学府,可称学院,放在各地培养皆可。
    童生养气有成,领悟浩然正气,升为学士。当有儒士为老师,教授学士,此为第二级学府,可称大学,一郡之地可设一院。
    学士修行有成,明悟己道,修行儒家经义有成,成为儒士。当有大儒为老师,教授儒士,此为第三级学府,可称博士院,一州之地可设一院。
    最后,就是夫子讲经之地,如太学。
    为正名正典,唯有取得学士、儒士、大儒职称者,才能开院授徒。
    学士、儒士证书,可由太学院颁发;
    大儒则为大汉国士,当由大王亲自颁发。
    我向陛下请示,学士、儒士、大儒当对应县令、郡守、刺史俸禄,夫子对应三公待遇。
    蔡邕沉思一阵,言道:此法可行。唯一需要解决的待遇保障问题。
    - 肉肉屋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